抓住消费观转变的新契机(新视角)
商超、餐饮人气回归,实体消费逐步升温;“云直播”“宅经济”方兴未艾,线上消费生机勃勃;“地摊经济”“夜经济”繁荣起来,街头巷尾升腾起人间烟火气…… 今年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月份同比名义下降2.8%,降幅再次收窄4.7个百分点,市场销售连续3个月好转。这表明,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被抑制许久的消费需求正有序释放出来。然而经过疫情,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一些新的机遇诞生。 经历疫情冲击,不少人健康理念升级更新,愈加注重“健康消费”;实体商店关门闭户,新型线上消费模式不断涌现,网上下单成为大众的消费习惯;更多年轻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主动摒弃盲目攀比心理,回归理性消费……凡此种种,既反映出疫情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折射出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不久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消费者目前更倾向选择能够提供安心、健康、高品质、可持续性服务的商品。在某种程度上,一种更健康、理性、可持续的消费观念正逐渐形成。 近些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消费观念从对“量”的追求日益转向对“质”的提升,从聚焦短期满足转向重视长期实际需求,绿色消费、理性消费、可持续消费等消费趋势显现。疫情期间,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需求,这种新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得到认可与巩固。正因如此,疫情缓解后消费稳步回升,但所谓“补偿性消费”并未汹涌而至;“努力存钱”成为很多人的理财计划,但升级类商品消费依然表现活跃。 消费观念的变化,会促进供给侧的创新和发展。“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机”。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和直接动力,消费偏好的改变,不仅能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还有可能创造出一片新的蓝海。比如,为满足疫情期间的消费需求,“宅经济”“云生活”应运而生。另外,消费者新诉求的实现也仰赖于供给创新。只有供给侧同步发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更好满足人们的消费偏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消费与生产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疫情防控中产生的新的消费观念和模式,也将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对社会生产来说是一个新机遇。如何满足新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是下一步众多企业、商家需要思考的,也只有抓住了新机遇,才能抵御住疫情冲击,逆势上扬,活得更好。 (责编:李都也(实习生)、李栋) |
-
近日“绎乐趣玩 EV满电开跑”京津媒体...[详细]
-
自贸试验区建设正在开启新空间。《经济参考报》记者获...[详细]
-
内容提要:昨日,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开园暨天津市航空...[详细]
-
根据国家发改委《2020年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评价报告(...[详细]
-
推荐阅读 人民银行报告:52.3%居民预期下季房价“基...[详细]
-
内容提要:6月30日,京沪高铁迎来开通运营10周年。10...[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津轨道交...[详细]
-
内容提要:近日,“天河”超级计算机在数据密集型应用...[详细]
-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多地严查学区房炒作行为 ...[详细]
-
6月2日,上海城市更新基金成立仪式暨战略合作签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