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加拿大华人网(Jianada.net.cn),枫叶之国的华人华侨网上家园!
热搜: 中关村
当前位置: 加拿大华人网-华人华侨的网上家园 > 房产 > 这趟列车服务山城24载 见证山城人民走向小康

这趟列车服务山城24载 见证山城人民走向小康

2020-07-21 09:02
导读:内容提要:由天津客运段值乘的天津——潞城K5203/4次列车,全程813公里,设有23个站点,单程运行13个小时,服务着太行山范围内7个“山城”170万以上人口。 天津北方网讯:由天津客运段值乘的天津——潞城K5203/4次列车,全程813公里,设有23个站点

内容提要:由天津客运段值乘的天津——潞城K5203/4次列车,全程813公里,设有23个站点,单程运行13个小时,服务着太行山范围内7个“山城”170万以上人口。

天津北方网讯:由天津客运段值乘的天津——潞城K5203/4次列车,全程813公里,设有23个站点,单程运行13个小时,服务着太行山范围内7个“山城”170万以上人口。

它是带领钢铁工人回家的“民心工程”

列车前身是上世纪80年代天津——邯郸381/2次列车。1996年为支援国家建设,天津市在河北涉县设立钢铁厂,为了解决天津籍职工通勤问题,天津市与铁路部门携手作为民心工程,列车延长至涉县,车次改为4481/2次列车。自此,这趟列车便承载起几代津籍钢铁工人的“迁移”,也承载着他们的“乡愁”。

它是方便百姓回家探亲的“幸福车”

这趟列车的开行,让沿途许多“城市”间的人们,得以突破地域阻隔,组建起幸福的“双城家庭”。20多年前,天津籍钢铁工人——齐青,在邯郸涉县邂逅了沧州籍的杨姝秀。从此常年乘坐这趟“城际列车”穿行在邯郸、天津、沧州三地,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这趟车已经陪伴了我近20年。车厢里常常会碰到许多熟人,和乘务员也很熟,就像个大家庭一样。”46岁的杨姝秀说,现在儿子也在沧州上大学,每次孩子放假前,都会坐这趟列车来到娘家看看家人,再把孩子接回涉县与老公团聚。

它服务山城24年,成为老乡走出大山的致富路、求学车

1996至2017年4481/2次列车从天津到涉县,沿途经过邯长线武安、磁山、阳邑、井店、涉县等5个“山城”,由于沿途山峰阻隔、地理环境复杂,火车成为当年这里群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全程运行715公里的路程,运行近12个小时,是京津冀区域内运行时间最长、行走里程最长的列车,也是最后一趟非空调列车。多年来,这趟列车已不仅仅是沿途群众出行的交通工具,更成了他们外出打工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渠道。除了外出打工,还有些山区(涉县)百姓,到会带山核桃、花椒、柿饼等山区特产,乘车到石家庄、邯郸去售卖变现,贴补家用。

走出大山,前往石家庄、天津等大城市求学,是不少山区孩子的愿望。这趟列车的存在,恰好就为他们开辟了外出求学的“追梦之路”。每逢寒暑假开学前,这趟“老慢车”就挤满了年轻人,从山西潞城开始,沿路不断有二十岁上下的大学生上车,813公里的路程,105元的票价,是还没有收入来源的学子最实惠的交通方式。

它是拉动老区发展的“旅游专列”

2017年4月16日,为进一步支持太行山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带动老区旅游事业和提升人民群众出行获得感,天津—涉县4481/2次列车,延长运行交路至山西潞城,车次改为K7703/4次,同时车辆升级为空调列车,运行里程延长至813公里,历时达到近14个小时。2018年,该车再次调整改为K5203/4次至今。

随着近些年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逐渐兴旺,像潞城、涉县等山区城市也依托自然资源和红色资源,开发了诸如“潞城高山流水旅游风景区”“八路军总指挥部”等不少旅游项目。大城市里的人们,可以乘着这趟的小慢车,一路尽览太行山区山水胜景或是感受红色精神洗礼。这趟开出深山的脱贫车,也将更多的资源带进深山,带动老区的旅游事业。从20多年前的津籍钢铁工人的“回乡车”,到10多年前的老区人民的“务工车”,再到如今的“旅游车”,这趟老慢车承载着、助力着山城百姓的致富梦想。

他们坚守列车24年,见证山城人民走向小康

张炜是天津客运段的一名乘务员,服务这趟列车上近30年,车队跟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从青丝到白发,他们不仅和沿线旅客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见证了山区人民走向小康。24年,车窗外沿线城市从平房盖起了高楼,乡间小路变成了柏油路;车厢里堆满车厢过道大包小包的行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公文包、运动背包,偶尔拖着大行李箱的是那些外出求学的年轻学子,旅客的服装也变得更加华丽鲜艳……如此种种,都被张炜那一代乘务人员亲眼见证。“原来绿皮火车没有空调,车内高、车厢人多拥挤,一趟车下来有种虚脱的感觉,到了冬季供暖要烧锅炉,烧火、添煤、清灰,这趟车下来头上、脸上、身上满是灰尘。”张炜表示,尽管这趟列车旧、停站多、速度慢,但却是沿线旅客的最爱和首造交通工具,如今告别绿皮车,旧貌换新颜,旅客的乘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观。24年,而在这许多变化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始终坚持着一个共同梦想,就是为这些沿线山区老百姓服务好,保护着旅客平安出行。(津云新闻记者 董立景)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