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分配路权 引领绿色出行
在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骑车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公路上浩荡的骑行大军曾是一道亮丽的时代风景线。不过,随着本土汽车工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骑车风尚一度衰落,机动车成为时尚。 随之而来的中国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汽车本位”思想,一味强调拓宽车道,建设快速路、高架路或立交桥等满足机动车行驶的诉求。与此同时,相对弱势的非机动车和行人路权却不断受到挤压,支路网建设滞后,非机动车和人行道的空间能省则省,有时只是聊胜于无,更有的甚至直接从干道上消失,车道断头、违停占压、占道经营等因素严重影响非机动车和行人出行。 这引发一场日益激烈的路权之争。无论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和行人,这几类交通参与主体,似乎都有对交通状况不满的理由。机动车主吐槽交通拥堵、缺少停车位,非机动车抱怨机动车横行霸道,行人指责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局面在许多大城市绝非笑谈。 在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这个问题尤为明显。公交车—小汽车—非机动车—行人的路权分配体系根深蒂固,处于弱势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处在路权之争的食物链末端,路权矛盾愈发突出。在城市土地资源捉襟见肘的背景下,通过大规模拓宽机动车道缓解交通拥堵的老办法,已然走入死胡同。怎么办? 合理分配路权,引导健康绿色出行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这在一些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已有经验可循。荷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建设完善的非机动车交通网络,为绿色出行保驾护航。经过多年努力,从城市到乡村,从公园到森林,自行车专用道四通八达,专用停车场星罗棋布。无论是通勤还是出游,骑车都能获得良好出行体验,这无疑诱惑更多人加入骑行行列——海牙、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大城市交通拥堵率均在30%以下,列全球城市拥堵率排行榜百名开外。 发达国家经历了几十年汽车时代的辛酸苦辣,终于认识到城市交通规划不是为车,而是为人。如今,从道路交通规划层面引领理念转型升级,倒逼绿色出行势在必行。让路权分配回归“以人为本”,在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中更多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权,才是治本之策。无论为了缓解交通拥堵,还是保护弱势群体,提升行人和非机动车路权的改革已箭在弦上。 最近,北京发布《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调整路权分配原则;深圳发布《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每年将新改建自行车道300公里以上,并以38项行动举措促进自行车交通健康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尽管任重道远,我们已迈出重要一步。毕竟,衡量城市文明程度,不仅是看马路有多宽,车跑得有多快,更应该看看非机动车、行人这些马路上的弱势群体,能不能安全、顺畅出行。(康朴) (责编:鄂智超、连品洁) |
-
近日“绎乐趣玩 EV满电开跑”京津媒体...[详细]
-
自贸试验区建设正在开启新空间。《经济参考报》记者获...[详细]
-
内容提要:昨日,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开园暨天津市航空...[详细]
-
根据国家发改委《2020年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评价报告(...[详细]
-
推荐阅读 人民银行报告:52.3%居民预期下季房价“基...[详细]
-
内容提要:6月30日,京沪高铁迎来开通运营10周年。10...[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津轨道交...[详细]
-
内容提要:近日,“天河”超级计算机在数据密集型应用...[详细]
-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多地严查学区房炒作行为 ...[详细]
-
6月2日,上海城市更新基金成立仪式暨战略合作签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