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全力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 再到“更实”转变
宁河区东棘坨镇艾林庄村美景,沟渠内清水流淌,与蓝天、庄稼相映成趣。 宁河区造甲城镇总河长董元刚在东排沟进行日常巡护。 天津北方网讯:自去年10月20日起,本报视点版陆续推出“向群众汇报”系列报道。记者先后走进河西、东丽、河东、蓟州、红桥5个行政区,对每一座城区做专题调研,对各区过去一年民生领域的重点工作进行深入采访。实施每项重点工作的初心是什么?推动过程中化解了哪些难题?收到了哪些成效?记者一一走访,翔实记录。 在2020年岁末,记者深入鱼米之乡宁河区采访。宁河区去年全力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再到“更实”转变,打好河湖管理攻坚战,为群众送上了“河畅、水清、岸绿、鸟飞”的绿色生态宁河。宁河区为什么要以此为抓手推进工作?这还得从宁河的自然环境说起—— 宁河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是实打实的“九河下梢”,它地处海河流域北四河的下游,境内河网纵横,分属蓟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永定河水系。5条一级河道犹如5条主动脉穿越宁河区,总长度达152公里;12条二级河道穿插其中、纵横交错,人们在宁河区穿行时总会发现有水相伴;再看延伸到农村的坑塘沟渠多达2000多条,打通和净化这些“毛细血管”,也就打通了河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除此之外,这里拥有七里海国家级湿地这片“京津绿肺”。 管好宁河区的河与湖,不但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涵养发展,也关系着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臭西坑变美西湖 “有没有去俺们村的西湖转转?西湖旁边还有一口千年古井,相传是萧太后的饮马处……”刚一见面,村民刘云峰就像导游一样拉着记者在东棘坨镇艾林庄村转一转,想把村里的美景“打个包”都推荐给客人。从老汉的眼神中,记者能够读出很多内容,比如他对现在的人居环境很满意,再有今天的治理成效来之不易。 “我小的时候,村里的河塘清澈见底,下河抓鱼可是我们童年最快乐的事。”年近六旬的刘云峰说起,“不过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村三分之一家庭在房前屋后养猪,臭气熏天就别提了,人畜粪便直接排入河沟,那环境还能要吗?” 回忆起环境恶劣时的状况,刘老汉道:“蚊蝇追着人跑,家门不敢敞开。不仅如此,黑臭的河水直接影响到地下井水,每次窖上来的水都是浑浊的,储存在水缸里沉淀、煮熟了才敢喝。每周要清理一次水缸,缸底总会黏着一层厚厚的东西。”当然,河塘里活蹦乱跳的鱼儿消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刘老汉美好的童年回忆。 在艾林庄村的西头,有一个深坑,村民们习惯地称呼它为西坑。西坑是干什么的?倒垃圾的,村民们生产生活垃圾都倾倒在这里。有人说西坑就像艾林庄村的“眼睛”,那长年累月堆积的垃圾无疑成了“眼疾”。黑臭沟渠穿村、粪便味道四溢,村西头还有一个垃圾坑……可以想象,在那时艾林庄村村民的居住环境很糟糕。难怪他们总在抱怨:“富高景、穷艾林”,一句话既是对邻村的羡慕,也是对本村的无奈。 艾林庄村该何去何从? 人们总说,穷则思变。始于2018年的“清河行动”打响了,清退散养养殖户、建设污水管网、开展坑塘治理……一项项战役在艾林庄相继打响。村委会主任、村级河长方志田说:“这其中市水务局帮扶组给了我们资金支持,但比资金更重要的是技术。”就拿治理西坑来说,“我们从西坑里挖出了上千立方米的垃圾,重型卡车拉走了满满百余车。”方志田说。清理坑塘、建设管网、堤岸加固、铺设草坪,长年累月污染堆积的坑塘一步步恢复成本该有的模样。 2019年5月,第一股清流引入到艾林庄村,紧接着重新整修过的西坑注入了清澈的河水,艾林庄村的“眼睛”擦亮了。村里的古迹饮马井加盖了亭子得以保护,村民们这才发现,赖以生存的家园变样了。“村里的‘90后’第一次看见我们村的沟渠是清澈的。”方志田说。村民们提议:“咱别再称呼那里叫西坑了,咱也叫西湖,咱艾林庄村自己的美西湖。” 历经一年后,野生鱼回来了,为了保持河道的水环境,村集体还在河塘里撒下一些鱼苗。利用优质的水资源,昔日种植玉米、棉花的旱田,经过土壤改良后,发展成为4000亩稻蟹混养田。再加上设施农业大棚600亩,家家户户在大棚里种植的西红柿、油菜等蔬菜,如此一来,实现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钱赚的发展目标。2020年艾林庄村的集体收入预计可达到4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 好消息传来,天津市“优秀河长 最美河湖”评选结果正式出炉,艾林庄村榜上有名。欣闻好消息的村民们要给本村4个清澈的坑塘起名字,复兴塘、振兴渠在村民中间呼声最高。 艾林庄村新任党支部书记王美惠有几个发现:“首先来村里钓鱼观光的游客多了,再有村民们对环境的呵护程度前所未有,看见地上有一个纸片都会捡起来。群众的居住环境改善了,收入丰厚了,心情自然跟着好了,久负盛名的‘艾林秧歌’重新扭起来了。”这位年轻的村支书还有着更大的计划,她说:“村部旁边还有几间闲置房,我们将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建成艾林庄村的‘旅游集散中心’,给来我们村游玩的城里人打造一个田园水乡的环境。让我们的村民在讲好艾林庄乡村振兴故事的同时,赚到第三产业的钱。” 为七里海注入清流 造甲城镇地处宁河区西南隅,与北辰区、东丽区毗邻,河湖纵横交错。七里海西海湖面大多位于造甲城镇域内;一级河道永定新河穿镇而过,南北堤岸共计34公里沿线由造甲城镇管辖;作为七里海核心区的“护城河”,二级河道津唐运河14公里沿线也在这个镇。除此之外,镇域内还有88条沟渠、71个坑塘,“湿地水乡”一直是这个镇着力打造的品牌。 造甲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董元刚利用午休时间来到造甲城村东排沟进行日常巡护,他同时也是镇级总河长,巡河工作贯穿日常,发现问题及时督办,因为护好造甲城镇的河与湖意义重大。 “东排沟靠北头有些杂物是谁堆积的?早晨我看到后就通知你了,一上午都过去了,怎么还没清理?抓紧时间清理干净。”董元刚站在现场指挥调度。记者发现,对于街道上的纸屑碎片,他能捡起来的都捡起来了;而一些装在袋子里的重物,他一一拍照,发给所对应的河长进行处理。这时,电话又打进来说:“我刚问了,不是咱村民扔的,袋子里是一些装修废料,但村里没有动工的人家。”董元刚听过汇报后说:“别管谁扔的,咱都得负责清理干净。在咱属地,就归咱管。” 在工作中,董元刚切身感受到这一年多来,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的深刻转变,河湖空间管控得到了加强,河湖“清四乱”被纳入常态化规范和治理。“就拿我们镇冯台村的一座桥梁厂举例。这座工厂位于永定新河左堤,距离外坡脚10米处,被划入整治范围。”董元刚说,“我们找到工厂负责人,讲明了来意,年轻的负责人小杨表示理解,但作为这个工厂的创始人老杨却一时间无法接受。” 董元刚很理解老杨的“不理解”,他和记者解释说:“这座工厂是当年修建永定河大桥时的加工点,后来承包给了老杨继续做桥梁工程。小工厂一点点壮大起来,现在都已走出国门修路铺桥了,可以说这里就是他们企业的发祥地。”可今天的环境早已不是过去,河湖空间管控被提上了日程,永定新河堤岸旁的工厂,不仅对河流安全有影响,对企业自身的安全也有影响。 作为镇里的总河长,董元刚多次去和老杨谈心做工作,老爷子的犟脾气有所松动。老杨拉着他的手又一次问:“一定要拆吗?”董元刚点点头。“拆吧!我全力配合政府工作。”老杨终于答应了。 一边忙着“清四乱”,一边忙着截污控源。今年7月,造甲城村的村民们用上了真空负压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这种应用于高铁上的污水系统进入了寻常农户家中。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孟庆雨向记者详细介绍说:“这座处理站可从源头上分离生活和粪便污水,实现了排污过程的全密闭、无渗水和无异味的污水输送。经过集中处理过的污水变为清洁水后可用于浇灌农田,同时废料废渣转化成农用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绿色循环利用。” 更令人称好的是,由于该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真空排污技术,不仅切断了污染源,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如厕难问题,有效持续保护和提升了七里海湿地的水质,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我们总是说,为七里海湿地水环境保护贡献造甲力量,这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贡献的。”董元刚说,“我们利用‘大工程带小点位’,将域内水系全部打通,坑塘连着沟渠、沟渠连着二级河道、一级河道,而这些大河又担负着为七里海补水的功能,因此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 为保防汛安全而战 宁河区处于海河流域北四河的下游,下游不畅,上游必堵。宁河区落实河湖长制责任,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事关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回顾汛期,本市出现多次强对流天气,特别是短时强降水天气容易出现临时积水。面对这样的防汛形势,我们看到河湖长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宁河区水务局副局长韩长金告诉记者,“宁河治水不仅仅是区水务局一家的事,而是39个成员单位形成合力,各级河湖长拧成一股绳。” 加强防洪除涝安全建设是河湖长制八项任务的重要一项。宁河区河长办工作人员介绍说:“汛期到来前,我们对全区一、二级行洪河道开展拉网式检查,在检查中一个个问题被查了出来。就拿蓟运河来说,存在堤身薄弱、堤坡陡立、高程严重不足、以村基代堤防等问题。”面对如此紧迫的问题,宁河区迅速对堤防薄弱段加高加固,在汛期到来前全部完成应急除险加固工程,确保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加固补短板、清整治河乱。“汛期,我们6次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开展清河、清船、清网行动,清除隐藏在水面以下的‘暗器’1000余处,驱散非法捕鱼船只70余艘,为行洪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个个点位被突破,消除了安全隐患。”韩长金所提到的“暗器”是指拦河网、地笼、非法捕鱼工具等障碍物,它们隐藏在水面以下不易被发现,但这些障碍物却对行洪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正是经历了这样一番工作,换来了去年夏天的度汛安全,换来了津城的海晏河清。 在宁河区,区、镇双总河长制,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已经打造完成,419位各级河湖长、413位巡河护河员坚守一线。毫不夸张地说,有水的地方就有专人负责。除此之外,宁河区还有一支“民间河长”队伍,他们或是村里的老党员,或是社区的志愿者,或者就是普普通通的市民,他们一边维护着河湖的安全,一边监督着政府的工作。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开启了“中国式”治水新格局。由党政领导担任河湖长,协调整合各方力量,破解了很多复杂的水问题。透过宁河区的治水缩影,我们看到这里的水环境持续向好,68处黑臭水体全部“清零”,村里的垃圾坑变景观河,农民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我们也看到七里海湿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鸥鹭齐飞;我们更看到,河湖长们尽心守护一方方清水,使水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护好群众生命安全,“河畅、水清、岸绿、鸟飞”的景象回来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
-
近日“绎乐趣玩 EV满电开跑”京津媒体...[详细]
-
自贸试验区建设正在开启新空间。《经济参考报》记者获...[详细]
-
内容提要:昨日,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开园暨天津市航空...[详细]
-
根据国家发改委《2020年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评价报告(...[详细]
-
推荐阅读 人民银行报告:52.3%居民预期下季房价“基...[详细]
-
内容提要:6月30日,京沪高铁迎来开通运营10周年。10...[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津轨道交...[详细]
-
内容提要:近日,“天河”超级计算机在数据密集型应用...[详细]
-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多地严查学区房炒作行为 ...[详细]
-
6月2日,上海城市更新基金成立仪式暨战略合作签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