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这篇仅有三千字的演讲中,习主席金句迭出,不仅赢得满堂经久不衰的掌声,更令全球媒体为之瞩目,纷纷进行解读。人们从习主席的精彩演讲中体悟到一种冉冉升起的“进博精神”,而它也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新的精神指引与推进动能。 “进博精神”彰显出中国领导人深厚的历史学养与人文底蕴。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国的领导人也往往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与洞见。只有这样的领导人才能超越眼前一事一物的消长、一城一地的得失,转而从“历史的长镜头”来辩证看待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进而发出“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这样的豪迈之音。 “进博精神”体现出对人类共同命运与福祉的大国当担。“距离近了,交往多了,难免会有磕磕碰碰。面对矛盾和摩擦,协商合作才是正道。”具体地,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化解摩擦、促进协商合作,习主席开出的药方是:“要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这种“拉手而不松手”、“拆墙而非铸墙”的“进博精神”,真实而生动地体现在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方方面面: 在国际贸易领域,习主席一句“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说得中外嘉宾心里敞亮亮、暖洋洋。的确,中国要发展,人民要富裕,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历史复兴,但中国人从来都不认为实现本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通过对贸易伙伴发起贸易战、高筑关税壁垒才能获得。恰恰相反,中国领导人和十四亿人民始终坚持认为,只有世界发展了,中国才会好;也只有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新动力。 “进博精神”不仅彰显了“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中华文明精神,更体现出对人类共同命运与福祉的大国当担。习主席多次强调:“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业,因其质性之伟大,故而弥足艰难——种种困苦、挑战亦必使这条道路布满了荆棘与险阻。然而,“进博精神”将鼓舞我们临渊履冰,精进无畏。正如习主席所言,“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这段金句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一方面凭着高度的现实感对种种困境有着清醒的认知和充分的估计,另一方面又在战略上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也必然更加光明”的远景,从而产生出坚定的信心与信念,能够力排万难,带领亿万人民朝着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奋勇前进。(作者系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编:燕勐、杨牧) |
-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国际观察)美国疫情“人祸”...[详细]
-
新华社雅温得7月7日电班吉消息:中国政府援助中非...[详细]
-
中新网7月3日电据广东省卫健委官方微博消息,7月2...[详细]
-
北京时间6月23日上午消息,据报道,随着越来越多人选...[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疾病控制和...[详细]
-
新华社德黑兰6月21日电(记者高文成王守宝)伊朗外交...[详细]
-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6月16日报道,随着加利福尼亚州的严...[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15日电综述: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60万...[详细]
-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6月11日电 (记者王钟毅)基多...[详细]
-
新华社内罗毕6月17日电题:并肩“战疫”更显中非合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