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都江堰实力圈粉外国友人
亚洲主流媒体考察团和东盟新媒体新技术培训班参观都江堰。贾文婷摄 人民网成都12月19日电 (贾文婷)150年前,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四川邓池沟新村发现了一个从未遇过的物种,他将物种标本运回巴黎。经鉴定,大熊猫是新物种,从此走进了全世界的视野。新中国外交事业中,大熊猫肩负起“外交使者”的重任,为中国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17日上午,亚洲主流媒体考察团和东盟新媒体新技术培训班走进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圆滚滚的身材,憨态可掬。”天生的亲和力让大熊猫在全球拥有无数粉丝。来自尼泊尔的阿娣提·巴拉尔也是大熊猫的粉丝之一。“我能见到幼年期的大熊猫真是太激动了!”“看到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在这里被保护地很好、健康成长,真的很棒!” 来自文莱首相府新闻局新闻科主管阿杜拉·阿札瓦· 哈尼姆也是第一次见到大熊猫。她说,“大熊猫真是太可爱了!”“我拍了很多的照片,回到文莱我要将照片分享给我的朋友,让大家一起看看大熊猫有多可爱!” 大熊猫吃的竹子从哪里来?生活作息是怎么样的?在近2个小时的参观中,大家对大熊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它的喜爱又多了几分。 “都江古堰二千年,砥柱尚巍然”。亚洲主流媒体考察团和东盟新媒体新技术培训班17日下午来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水利工程给外国媒体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团考察的日本学者、天津大学教授青木信夫说,“我曾于1999年到都江堰一游,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隔20年故地重游,我认为在没有土木技术的时代,能建造出这样的水利工程非常惊人。” 青木说,都江堰给我的启示是今后无论是建设基础设施、还是大型工程,都要从可用千年万年的角度出发,造福子孙后代。 据悉,亚洲主流媒体考察团访由人民日报社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共同主办,来自10个国家18家媒体的20名资深记者编辑参加;东盟新媒体新技术培训班由人民日报主办,来自5个国家17家媒体的17名资深记者编辑参加。 (责编:崔越、刘洁妍) |
-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国际观察)美国疫情“人祸”...[详细]
-
新华社雅温得7月7日电班吉消息:中国政府援助中非...[详细]
-
中新网7月3日电据广东省卫健委官方微博消息,7月2...[详细]
-
北京时间6月23日上午消息,据报道,随着越来越多人选...[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疾病控制和...[详细]
-
新华社德黑兰6月21日电(记者高文成王守宝)伊朗外交...[详细]
-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6月16日报道,随着加利福尼亚州的严...[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15日电综述: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60万...[详细]
-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6月11日电 (记者王钟毅)基多...[详细]
-
新华社内罗毕6月17日电题:并肩“战疫”更显中非合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