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镜带不来“真完美”(环球走笔)
随着智能手机逐渐普及,带有滤镜功能的美颜软件,为人们打造“完美”的自我提供了便利。近日,国外社交媒体上流行一种叫做“回到手术室”的滤镜,可以在自拍照片的基础上修改出一张经过“整容”的完美脸庞。技术如此“无所不能”,以致法国《世界报》评论道,这种趋势“让人感到有点害怕”。 应当看到,对审美的极致化甚至异化追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滤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各类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滤镜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人设”:穿上运动服,加上水滴特效表现大汗淋漓,只为秀身材;给一本从没看过的书精心打光,只为晒“知识”;为了假装看极光,大白天拍照后换上星空背景……每收到一个赞,人们的自我感觉都会更好。少了滤镜,会觉得“人设”不完整,浑身不自在。更有甚者,一些美国整形外科医生称,很多来做手术的年轻人只有一个想法:按照滤镜“变身”后的样子进行整形。 “滤镜就是毒品。它可以让你嫉妒自己。”12岁的巴黎女孩莱娜说。对滤镜“上瘾”,是因为“人设”永远没有“最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滤镜展现一个更加美好的自我,本无可厚非。但活在滤镜的世界中难以自拔,甚至迷失真实的自我,显然不可取。虚构的“人设”迟早是要崩塌的。在经典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人公楚门自出生起就是电视真人秀的主角,出现在他生命里的父母、妻子、朋友乃至所有人,都是演员,他生活在一个被操纵的世界里。他在发现这个“惊天大滤镜”之后,毅然决定撕碎虚假的美梦。电影的最后,楚门划着船向着大海出发,去追寻本该属于自己的真实。 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与其沉浸于滤镜下的虚拟光影,不如放眼现实,活出真正的精彩。付出才有回报,只有通过进步和成长,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美好的形体,源自坚持不懈的运动;渊博的学识,靠的是学习积累;幸福的生活,不会存在于虚拟的星空滤镜里,而在于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认识你自己”,这一源自古代的哲思,依旧给人启发。生活,就要认识自己,认识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没有滤镜,它充满烟火气、人情味,虽然可能粗糙、琐碎,甚至还有令人沮丧的坎坷,却能锻造、沉淀出真实的人生。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9日 16 版) (责编:马昌、岳弘彬) |
-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国际观察)美国疫情“人祸”...[详细]
-
新华社雅温得7月7日电班吉消息:中国政府援助中非...[详细]
-
中新网7月3日电据广东省卫健委官方微博消息,7月2...[详细]
-
北京时间6月23日上午消息,据报道,随着越来越多人选...[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疾病控制和...[详细]
-
新华社德黑兰6月21日电(记者高文成王守宝)伊朗外交...[详细]
-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6月16日报道,随着加利福尼亚州的严...[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15日电综述: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60万...[详细]
-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6月11日电 (记者王钟毅)基多...[详细]
-
新华社内罗毕6月17日电题:并肩“战疫”更显中非合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