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应对虚拟货币衍生风险(经济透视)
2020年5月1日,日本《资金结算法》修正案和《金融工具和交易法》修正案正式生效,以加强对虚拟货币交易所用户资金的监管,防止欺诈、盗窃和洗钱行为的发生。日本此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加强虚拟货币监管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识。 2009年,比特币正式诞生。这一基于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可实现点对点交易的虚拟货币,因其去中心化、匿名、不可篡改、低成本等特性,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近年来,各类虚拟货币相继问世。在应用方面,虚拟货币逐渐扩展到跨境支付、海外贸易和商品消费等领域。随着应用范围和场景愈发广泛,虚拟货币在代币发行融资和二级市场交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虚拟货币的匿名性和监管缺失,利用虚拟货币进行的欺诈、洗钱、恐怖主义融资和非法融资等活动,难以被侦查和追踪。美国区块链安全公司CipherTrace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在虚拟货币发行、交易和流通领域,因欺诈、挪用资金以及交易所盗窃和黑客活动等造成的损失总计约45亿美元。 各国政府一直对虚拟货币在应用中可能衍生的各类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并通过调查、研究和协作等方式摸清虚拟货币的风险底数,从而在监管行动上能够有的放矢。目前,各国的监管方向主要包括明确虚拟货币支付服务规则、保护消费者数据安全、规制非法融资活动、打击支持恐怖主义行为,通过颁布法律规范、发布监管指引等方式,强化对虚拟货币的事前和事中监管。2018年3月,英国政府成立了虚拟货币特别工作组,对虚拟货币可能导致的金融犯罪行为、市场诚信风险和金融稳定风险进行密切调查和研究,并适时纳入监管体系。2019年1月,新加坡通过《支付服务法案》,对新加坡虚拟货币支付系统和支付服务提供商进行监管。同期,美国众议院通过《金融科技保护法案》,将设立独立的金融科技工作组,对使用虚拟货币从事非法融资和恐怖活动的组织和人员进行独立调查。2020年3月,韩国国会通过《特定金融交易信息法》修订案,要求韩国虚拟货币交易所必须履行反洗钱义务,对交易账户实名登记,从而加强对虚拟货币账户交易和存取款等行为的监管。 虚拟货币监管缺失是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各国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区块链技术作为虚拟货币的底层技术,其背后涉及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等多方面问题。各国加强虚拟货币监管,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和净化市场,维护金融市场有序、稳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产生不利影响,遏制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因此,如何在打击违法犯罪维护金融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与包容适当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之间达成动态平衡,还需要各国立法者和监管者审慎决策。 (作者为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8日 17 版) (责编:岳弘彬) |
-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国际观察)美国疫情“人祸”...[详细]
-
新华社雅温得7月7日电班吉消息:中国政府援助中非...[详细]
-
中新网7月3日电据广东省卫健委官方微博消息,7月2...[详细]
-
北京时间6月23日上午消息,据报道,随着越来越多人选...[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疾病控制和...[详细]
-
新华社德黑兰6月21日电(记者高文成王守宝)伊朗外交...[详细]
-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6月16日报道,随着加利福尼亚州的严...[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15日电综述: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60万...[详细]
-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6月11日电 (记者王钟毅)基多...[详细]
-
新华社内罗毕6月17日电题:并肩“战疫”更显中非合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