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在英国受欢迎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剑桥大学文化保护项目“康河计划”主持人艾伦·麦克法兰近日表示,“康河计划”今年将举办一次围绕昆曲的文创设计大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昆曲近年来在英国受到欢迎。既有以“康河计划”为代表的从学术角度研究、保护昆曲艺术的项目,也有许多研习、表演昆曲的爱好者。 去年,英国首个昆曲文化遗产展在剑桥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举行。该展览向观众呈现了2016年启动的“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的成果。这一项目由“康河计划”和剑桥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联合主办,与中国昆曲博物馆等机构联合共建。据了解,该项目已完成了超过30万字的昆曲资料翻译工作和超过5太字节的数字化工作,英国民众今后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和体验昆曲文化。此外,剑桥康河出版社还将陆续出版介绍昆曲的英文书籍。 对英国研究者而言,被称为“中国戏剧之母”的昆曲是中国文化的缩影。说起昆曲,大多数英国人会首先想到《牡丹亭》。麦克法兰对记者表示:“与英国文化中音乐是音乐、文学是文学不同,中国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是无法割裂开的。一部《牡丹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英国民众需要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爱情的主题是跨越国界的,这也是昆曲《牡丹亭》在英国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伦敦京昆研习社创始人李惠馨表示。在麦克法兰看来,《牡丹亭》所代表的视觉艺术是可以被西方观众所理解的:“我和妻子于2013年去苏州旅游时,第一次听到了昆曲。昆曲华美的服饰和艳丽的色彩,对于外国人而言,是一次视觉上的冲击。” 《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生于同一时代、逝于同年,喜欢莎士比亚戏剧的英国观众自然地对汤显祖有了一份亲切感,也让《牡丹亭》在英国更为人熟知。正因如此,2016年,中英两国共同举办了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国的昆曲艺术家在伦敦上演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用昆曲这一传统艺术演绎西方经典文学,受到了当地观众的好评。 现在,诸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高校,经常会举行一些小型的昆曲表演和讲座。去年,李惠馨的徒弟、剑桥大学学生汤姆在学校舞台上表演了《牡丹亭》选段“游园”,反串剧中杜丽娘的角色。从汤姆的剧照看,从行头、妆容到眼神、做派,都让人啧啧称赞。 “在发掘昆曲传统魅力的同时,我们还要给昆曲的传播注入新的动力。这些动力来自年轻人,来自国际化,来自跨文化的互动。”麦克法兰表示。即将举行的昆曲文创设计大赛,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他期待今年的设计大赛“让全世界的人们感受到昆曲鲜活的一面”。 (本报伦敦电)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11日 18 版) (责编:岳弘彬、曹昆) |
-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国际观察)美国疫情“人祸”...[详细]
-
新华社雅温得7月7日电班吉消息:中国政府援助中非...[详细]
-
中新网7月3日电据广东省卫健委官方微博消息,7月2...[详细]
-
北京时间6月23日上午消息,据报道,随着越来越多人选...[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疾病控制和...[详细]
-
新华社德黑兰6月21日电(记者高文成王守宝)伊朗外交...[详细]
-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6月16日报道,随着加利福尼亚州的严...[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15日电综述: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60万...[详细]
-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6月11日电 (记者王钟毅)基多...[详细]
-
新华社内罗毕6月17日电题:并肩“战疫”更显中非合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