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非洲 医技相传——走进中国第15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
新华社哈博罗内8月19日电 通讯:爱在非洲 医技相传——走进中国第15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 新华社记者杨孟曦 刘瑞娟 谈到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名患者,中国第15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员邱华骥说,那是他在今年1月接诊的一名10岁男孩,右小腿患上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情况很严重,当地医生束手无策,经过他的手术治疗,男孩很快康复。 男孩的妈妈对邱华骥说,感谢中国医生,感谢中国政府,“因为你们,他又可以踢球了,足球就是他的生命”。 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由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派遣,从1981年派出第一批医疗队,迄今共派遣15批医疗队、465名专业医务人员,累计诊治患者270多万人次,施行各类手术近13万台次。 目前在博茨瓦纳执行援外任务的第15批医疗队共46人,涵盖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麻醉科等18个专业,分两支分队驻扎在首都哈博罗内市的公主玛丽娜医院和第二大城市弗朗西斯敦的仰加圭医院。 在8月19日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进这支医疗队。 哈博罗内分队长林鹏焘是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8月12日,林鹏焘为一名94岁的患者解决了大难题。老人不慎摔倒,导致左侧股骨颈粉碎性骨折,急需接受手术治疗。但因老人患有多种疾病,当地麻醉医生认为施行麻醉的话患者很可能身体挺不住。 面对难题,林鹏焘选择迎难而上。经过周密的准备,他通过小剂量腰麻及控制体位等技术,成功为患者施行了半麻,保障了手术顺利进行。林鹏焘说:“这的确是一次高风险的尝试,但是我觉得只要有一点点机会,就应该尽全力去争取。看到老人恢复良好,我非常高兴。” 年轻护士黄露诗在公主玛丽娜医院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化疗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以及承担对当地肿瘤专科护士和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 黄露诗所在科室有一名晚期喉癌男性患者,同时伴有HIV感染。在一次化疗时,患者咳嗽不止,气管套管处还不时喷溅出分泌物。面对可能发生的HIV职业暴露危险和难闻的气味,黄露诗镇静地为患者找来干净的衣服换上,清理了床单和患者的气管套管。 “当时,患者紧紧盯着我,眼神里是满满的感激,同时双掌合拢放在胸前表示感谢。”黄露诗说。 罗建斌是医疗队泌尿外科的专家。3个月前他接诊了一名女患者,此前被诊断患有“右肾巨大肿物”,曾到当地多家医院求诊,均被告知肿物太大、手术风险高无法实施手术,最终转诊至公主玛丽娜医院。 罗建斌为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判定患者尚有手术治疗指征,于是将患者收住入院,决定为她实施手术。当肿物被取出时,手术室的护士们都惊讶不已,大家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肾脏肿物,对中国医生的医术赞叹不已。 罗建斌说:“我们来援助,就是要为当地解决难题,我们也有能力有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陈希杭是一位耳鼻喉科医生,在公主玛丽娜医院援助期间,陈希杭不仅治病救人,还兼起了对当地医生和医学生的带教工作。 “耳科手术是公主玛丽娜医院的短板。”陈希杭说,“幸运的是,我所在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耳科领域是强项。因此,我觉得应该用我们的优势来弥补他们的弱势。” 在陈希杭的指导下,耳鼻喉科的住院医师博尼罗已经慢慢可以独立做一些常规手术了,从陈希杭的“得力助手”变成了“得力拍档”。去年11月,在陈希杭的帮助下,博尼罗参加了在中国举办的首届国际耳神经及侧颅底显微外科培训班,受益匪浅。 (责编:燕勐、贾文婷) |
-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国际观察)美国疫情“人祸”...[详细]
-
新华社雅温得7月7日电班吉消息:中国政府援助中非...[详细]
-
中新网7月3日电据广东省卫健委官方微博消息,7月2...[详细]
-
北京时间6月23日上午消息,据报道,随着越来越多人选...[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疾病控制和...[详细]
-
新华社德黑兰6月21日电(记者高文成王守宝)伊朗外交...[详细]
-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6月16日报道,随着加利福尼亚州的严...[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15日电综述: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60万...[详细]
-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6月11日电 (记者王钟毅)基多...[详细]
-
新华社内罗毕6月17日电题:并肩“战疫”更显中非合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