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小行星解体曾丰富地球生物多样性
2019-09-23 19:13
导读:新研究:小行星解体曾丰富地球生物多样性
新华社华盛顿9月21日电(记者周舟)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新近发现,远古时代发生在小行星带的一次天体撞击导致了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项研究还为应对全球变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显示,大约4.66亿年前,一次天体撞击导
新研究:小行星解体曾丰富地球生物多样性 新华社华盛顿9月21日电(记者周舟)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新近发现,远古时代发生在小行星带的一次天体撞击导致了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项研究还为应对全球变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显示,大约4.66亿年前,一次天体撞击导致木星和火星之间一颗直径约150千米的小行星解体、大量尘埃弥漫在内太阳系,造成了地球上的一个冰河时期。 这个研究团队在瑞典南部石化海床沉积物中找到了那段时期太空尘埃的痕迹。他们在沉积物中发现了小行星中常见的稀有金属和氦同位素,而尘埃在前往地球的途中被太阳风轰击才会产生这种氦同位素。 研究显示,这些尘埃部分阻挡了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地球气候整体变冷,且不同区域的气候从几乎相似变得有区别,出现了从极地的寒冷天气过渡到赤道地区的炎热天气这样的差别,而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因适应这种气候变化而增加了多样性。 研究显示,尘埃在太空中飘浮了至少200万年,缓慢的冷却效应足以让生物逐渐适应,而不会像6500万年前的恐龙一样灭绝。另有研究显示,同时期的海水深度较浅,也证明当时地球正处于冰期。 这项研究还为人工应对全球变暖提供思路。为应对全球变暖,有人曾提出将类似于卫星的“人造小行星”放置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不断释放出微尘以阻挡阳光。 论文第一作者、瑞典隆德大学地质学教授比耶·施米茨说,本研究为这种思路提供了基于实证的细节,可用于评估这一方案的现实性。 不过论文共同作者、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菲利普·赫克认为,不能简单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解决气候变化,但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思考。 (责编:刘洁妍、杨牧) |
推荐文章
-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国际观察)美国疫情“人祸”...[详细]
-
新华社雅温得7月7日电班吉消息:中国政府援助中非...[详细]
-
中新网7月3日电据广东省卫健委官方微博消息,7月2...[详细]
-
北京时间6月23日上午消息,据报道,随着越来越多人选...[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疾病控制和...[详细]
-
新华社德黑兰6月21日电(记者高文成王守宝)伊朗外交...[详细]
-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6月16日报道,随着加利福尼亚州的严...[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15日电综述: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60万...[详细]
-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6月11日电 (记者王钟毅)基多...[详细]
-
新华社内罗毕6月17日电题:并肩“战疫”更显中非合作...[详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