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心对话 用理解交融(文明互鉴 美美与共)
报道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件幸事,因为在家门口就能尽赏绚烂多姿的文明之美,感受悠远深邃的历史传承。这期间,三件“有故事”的展品和藏品,让记者记忆尤深。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游客如织。步入展厅,迎接人们的第一件藏品,就是斯里兰卡国宝级文物——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复制品及拓片。这是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所立,碑上刻有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3种文字,体现出中国自古以来对不同文明的尊重。率领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郑和七下西洋,满载“珍宝”,不占寸土,传播文化与技术,促进交流与繁荣,成为传世佳话。碑文无声,却是中华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最好讲述者。 80多岁的哈萨克斯坦著名汉学家克拉拉·哈菲佐娃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分论坛嘉宾。这次来北京,除了参会外,她还有一个特殊的期待:会一会50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吕桂珍。上世纪60年代,哈菲佐娃在北京大学求学,因物资匮乏,一直没有买到学习参考书。吕桂珍知道后,一笔一画抄下整本《汉语语法》送给她——这本书不仅成为她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也是两国情谊的最好见证。不久前,哈菲佐娃将它赠送给哈萨克斯坦国家档案馆永久收藏。 挂着大红灯笼的城堡、满是棒棒糖的公园、小汽车堆成的房子……在“亚洲数字艺术展”上,中国艺术家费俊的作品《有趣的世界》吸引了诸多目光。费俊说,这件作品的真正创作人是全世界的参与者。在费俊开发的在线艺术游戏中,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使用其中的三维模型,建造自己心中“有趣的世界”,并实现同其他“世界”的联通与互动。“艺术是一门世界语言,希望这个数字艺术作品能够成为一个平台,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这里交流互通,展现各自独特的个性和文化价值,呈现丰富多元的艺术面貌。” 从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石碑,到珍藏半个世纪的手抄本,再到数字技术下的艺术作品,不同时期的3件展品藏品,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融互鉴的缩影。时代在变,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情谊不变;文化的载体在变,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不变;交流的对象在变,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胸襟不变;沟通的手段在变,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执着亦不变。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当每个人都将自己视为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以真心去对话,用理解去交融,我们就能描绘出更加斑斓的文明色彩,激发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潜力与活力。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22日 05 版) (责编:白宇) |
-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国际观察)美国疫情“人祸”...[详细]
-
新华社雅温得7月7日电班吉消息:中国政府援助中非...[详细]
-
中新网7月3日电据广东省卫健委官方微博消息,7月2...[详细]
-
北京时间6月23日上午消息,据报道,随着越来越多人选...[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疾病控制和...[详细]
-
新华社德黑兰6月21日电(记者高文成王守宝)伊朗外交...[详细]
-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6月16日报道,随着加利福尼亚州的严...[详细]
-
新华社华盛顿6月15日电综述: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60万...[详细]
-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6月11日电 (记者王钟毅)基多...[详细]
-
新华社内罗毕6月17日电题:并肩“战疫”更显中非合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