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变被动为主动
“红军第三次渡赤水,就是在这里搭浮桥的。”在贵州遵义仁怀市茅台镇朱砂堡赤水河西岸,矗立着一座茅台渡口纪念碑。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仁怀分会会长穆升凡介绍:“碑旁原来有一棵大黄桷树,就是系浮桥缆索的‘桥墩’,由于敌机炸毁了大半枝丫,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1935年3月15日,鲁班场战斗开始不久,前线指挥部收到一份中革军委密电,要求红一军团两个工兵连在16日拂晓前赶到茅台至小河口一段架设3座浮桥。红一军团马上意识到:“中央让我们攻打鲁班场的同时,还有更大更重要的文章要做。” 16日凌晨,红一军团教导营两个工兵连先期抵达茅台镇,击溃黔军侯汉佑部驻守茅台的一个连,迅速控制了茅台河东西两岸,掩护工兵架桥。 听说红军来了,不少老百姓举着红旗、放着鞭炮欢迎。不一会儿,临街的墙壁上贴满了“欢迎红军来茅台”“气死滇军,吓死黔军,拖死中央军”的标语。百姓主动把盐船送给红军,工兵连的战士对征集的每只盐船预付赔偿款30块大洋。由于材料征集快,没费多长时间就架好了浮桥。 16日至17日,中央红军从茅台渡口西渡赤水河,佯作北渡长江姿态。蒋介石急调重兵围堵,欲将红军消灭在川南地区。 “中央红军第三次渡赤水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敌人,史称‘三渡佯动’。”穆升凡认为,三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军事战略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转折点。正如毛泽东所说,只要能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21日至22日,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以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为方针,在夜幕掩饰下再一次挥师东进,在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河,并迅速南渡乌江,兵临贵阳,蒋介石慌忙调滇军增援。 “强敌围攻形势下短短7天内扭转战局的关键,使四渡赤水战役的满盘棋下活了。”在遵义市长征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先荣看来,四渡赤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其不意,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15日 08 版) (责编:曹昆) |
-
...[详细]
-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9日召开...[详细]
-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详细]
-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光荣的时刻! 7月1日,习近...[详细]
-
推荐阅读 共筑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校园防线 本报北京...[详细]
-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学习进行时】7月1日,庆祝中...[详细]
-
【学习进行时】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详细]
-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29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如一...[详细]
-
推荐阅读 喜讯!气象卫星风云四号B星成功获取首批高...[详细]
-
内容提要:6月25日下午,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添阳社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