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加拿大华人网(Jianada.net.cn),枫叶之国的华人华侨网上家园!
热搜: 中关村
当前位置: 加拿大华人网-华人华侨的网上家园 > 国内 > KY主创钱庄:平凡,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KY主创钱庄:平凡,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2019-07-31 05:23
导读:长大了就会变好吗?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对多数人来说,成长的过程,往往带着阵痛和挫折,处于中间态的年轻人,十分自由亦十分迷惘。当人生的千万条道路展现在眼前,人们总因为不得不做出抉择而感到痛苦和畏惧。社会的标准和框架,使年轻的人们在挣脱和服从之间徘徊,当人们开始思考,究竟怎样的生活才是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对多数人来说,成长的过程,往往带着阵痛和挫折,处于中间态的年轻人,十分自由亦十分迷惘。当人生的千万条道路展现在眼前,人们总因为不得不做出抉择而感到痛苦和畏惧。

社会的标准和框架,使年轻的人们在挣脱和服从之间徘徊,当人们开始思考,究竟怎样的生活才是所谓的“好生活”?生活还有哪些值得探索与试验的面向?

面对这一人群,KnowYourself的主创们以疗愈者和陪伴者的身份介入,尝试给出一种新的思考生活的角度。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专访钱庄,一起来聊聊KnowYourself的初心与愿景。

KnowYourself主创钱庄

全媒派:KnowYourself的自我定位已经从“国内最大的心理学平台”转为“国内最大的泛心理学平台”,这个“泛”涵盖了哪些范围?

钱庄:其实在2016、2017年底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转型了,希望在心理学之外增加生活哲学的范畴,即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为人处世的经验,以及对生活见解的部分。因为我们最终是为用户的心理幸福感服务,而心理学只是一部分,我们还希望帮助用户找到适合且相信的生活哲学。

虽然这种探索是非常个人化的,但我一开始做KnowYourself的时候,就觉得这种对自我的思索十分必要,这是我们时代特有的课题。

和受集体主义教育的父辈们相比,我们生活在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中,受到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我们这代人开始意识到标准化的生活并不是普适的。在多样化的生活选择中,年轻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迷茫,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迷茫。因此,我们对自我探索以及生活哲学的思索,本质上都是为了提出正确的问题,并提供专业的工具,让大家听到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最终创造出话语讨论的空间,并服务到每一个个体。

全媒派:针对上述目标,KnowYourself目前能提供的工具或者专业性的服务和指导具体指的包含哪些内容呢?

钱庄:KnowYourself目前能提供的心理工具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内容产品和一些心理测评、冥想小程序等工具。此外,我们还提供文本轻咨询的服务——通过与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Marcus Rodriguez的合作,一方面与他共建培训,另一方面展开协同研究。

我们内部标准化地培训了一批具有较强共情能力、逻辑能力、助人意愿等特质的种子人选成为轻咨询师,基于美国的认知行为疗法和短期焦点治疗去解答用户的个性化问题,调试用户的心理困惑,提供专业指导性的服务。目前KnowYourself团队共有一百多位志愿者,其中有七十多个一线轻咨询师,三十多个督导。

这些轻咨询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师,一直都在免费服务公众号的粉丝,我们会挑选一部分优质志愿者与即将上线的APP MOMO开展兼职或是全职的合作。我们也会在MOMO上建设泛心理学的主题社区,并在线下提供一些泛心理学的产品,还会开发一部分付费的思维训练服务。

KnowYourself上海站线下活动现场

全媒派:KY宣告从心理学领域转向生活方式领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调整?

钱庄: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准确,我们一直希望把心理学和泛心理学做成一种生活方式,为用户提供一种新的健康观,把关注自己的内心,追求内在幸福感变成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大众的心理需求是由浅入深的,最大众的是提升型和保健型,第二层是改善心理亚健康和心理困惑,例如有抑郁情绪,感到焦虑、压抑、疲惫,但还不到抑郁症的程度;最深层才是心理治疗,有诊断性的需求。KnowYourself一直以来都把前两类作为关注重点,我们目前的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也是以公益方式组建的,我们并不从中获得收益。

这种定位与我自己所受的教育背景有关,我在哥大就读临床心理学硕士的时候,恰逢奥巴马医改。他的整个思路是把资源从治疗转向预防和早期干预,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这与KnowYourself的定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也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非诊断和治疗层次的心理产品,我们最终的愿景是把关注身心健康的新健康观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全媒派:但市场上相似或同类的心理保健类平台或者内容产品其实也不少,KnowYourself是如何与用户建立信任的呢?

钱庄跟一些传统的心理类品牌相比,我们会更好的平衡专业感和距离感,尽量不要让用户产生病耻感。很多权威的心理类品牌都存在缺乏群众基础的问题,但其他一些有群众基础的品牌又缺乏专业性,我们希望KnowYourself的用户将自我认知为关注内心、喜欢思考、追求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有病”的人。

我们通过Evidence base的实证方法,让用户知道我们不是鸡汤或者操纵。根据既往的一些研究,去进行知识的传播和产品的设计,这就是我们与鸡汤最大的区别。

全媒派:这个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后的布局会是什么样?

钱庄:如前所述,我们希望把关注自我探索以及找寻生活哲学做成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我们会通过打造品牌和内容传播,帮助大众树立这种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产品。比如我们最近在非洲发现了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互助会产品,专门解决抑郁情绪问题,我们会将此类非心灵治疗的,已经有实证结果的产品和项目引进中国。

我们希望最终可以成为这个领域内最大的品牌,为用户提供满足不同心理层次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我们不会涉足心理治疗或者传统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会有一些入门型的知识付费,但我们更希望由上下游的友商去承接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和治疗。我们的重心始终在预防、提升和早期干预上。

全媒派:Knowyourself目前的用户群体是不是女性居多?你考虑过进行扩展吗?比如男性、老年人或者儿童?

钱庄:我们70%的用户是一二线省会城市的白领女性,她们的共同点是学历特别高,80%以上有本科文凭,40%以上有硕士文凭,他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品牌实证性的认可。

KnowYourself不希望只在一个小圈子当中有影响力,比如MOMO APP里面的内容,只有20%跟公众号有重复,其他80%都是一些更简单、易读、有趣的内容,我们希望用这个APP下沉到二三线城市更广大的用户群体当中

我们也一直非常关注青少年和老年人,其实中国人对老年人有很大的误解,绝大部分人会觉得人到了老年生命就结束了,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人到了老年是重新卸下社会身份回归自身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有潜力焕发出很大的创造性,甚至老年人也可以有很活跃的性等等。随着公司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也希望辐射到老年群体。

KnowYourself线下活动现场

全媒派:最近的线下工作坊是算是一个正式开端吗?KY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取得大众和资本的认可的,但近年也花了很多心力在线下活动上,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钱庄:我们在2016年4月成立了公司,同年下半年就已经举办线下工作坊了。我们在北京和上海各开过两次,在广州开过一次,规模最大的一次在上海红坊,两天中一共有5000人加入我们。

我们现在想把这种活动形式做成固定的线下空间。

主要有3个原因:其一,从以往的经验看,这种活动很受欢迎,供不应求;其二,心理、哲学和幸福的相关探索都无法只在线上完成,需要回到现实世界,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接触,开展人际活动,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其三,KnowYourself倡导的生活哲学中,有一条就是呼吁更多的人回归线下生活,一起对抗互联网式的孤独。

针对现存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倡4个方面的生活哲学:

第一,用私人性对抗公共性入侵。互联网延伸了公共空间,很多成为KOL的人,在公共性中变得虚无。我们呼吁人们关注生活中细小、私人的东西,感受到真实的环境和他人的关系。

第二,用回归区域化的生活对抗全球化的趋同。全球化的文化潮流造就了一批标准化的国际大都市,国际公民们过着千人一面的生活,人变成了一组符号,这是我们希望引起警惕的。

第三,回归到活生生的人的状态。不管是公共性的入侵,还是国际化的趋同,或者互联网式的孤独,最终都会消解人性,我们呼吁人们回归区域化的生活,回归真实的环境、文化和个人。

最后一点是我们呼吁重新论证平凡正当性来对抗必须成功的焦虑,必须成功的焦虑也是把人去人化的过程,当人们被工具化的思维影响,会觉得自己必须要变成某个样子才是有意义的。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书影

全媒派:你们新出的这本书叫《长大了就会变好吗?》,那么在你看来,什么叫变好?

钱庄:从专业的眼光来看,“变好”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是主体负面感受的降低和正面感受的提升,第二是功能的提升。直观来看就是用户受到压力的负面影响是否更小,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各项活动是不是开展得比以前更好、更令人满意、更有效率等等。

整个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恐慌感,人们觉得不成功不行,不努力也不行。这会使我们失落天性中的创造力。其实一个人发展的动力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恐惧,一种是基于创造,但中国的绝大部分人是被恐惧驱动的。只有当人们停止因成功的渴望而感到焦虑时,我们才能更好地驱动天性中的创造性,到那时,我们的前进是更发自内心的,更快乐的。

全媒派:你希望通过《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这本书给读者传递什么信息?

钱庄:不管是这本书也好,还是开创这个公众号也好,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件事,都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重要且正确的问题。比如我想过上好生活,但我现在无法摆脱焦虑,错误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过成现在这样?正确的问题是——你认为什么是好生活?我们通过向用户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引,帮助他们提出建设性的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一个答案。

但我们的书,更适用于那些准备好了要改变的人。其实一个人会不会改变或者会不会变好,很多时候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比如这个人的修复力怎么样?他身边支持性环境、支持性关系怎么样?他的自我反思能力怎么样等等?那些希望改变的人,会用各种方法在生活中找到能够支持他改变的东西。

而我们所做的,只是希望能把这个过程变得更容易一些。

全媒派:前段时间你写了一篇文章《人凭什么不能追求平凡的生活?我与“去人性化”的对抗》。你如何定义平凡?又要如何实现平凡?在你看来,追求平凡的路上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钱庄:我觉得这种平凡是和社会定义的成功相反的一种状态。不是被很多人看到,享有一些特权,有很多财富或者很高的声誉。这种平凡的生活,是一种为自己而过的生活,不为社会观众生活,不刻意为了获得很多的特权去生活等等。它是以一个回归自我的,发自内心的以自己的状态去生活。

追求平凡的人不会堕落,堕落是追求成功不可得的副产品。当一个人处于追求平凡、接纳平凡的状态中,他的生命自然会涌现出很多喜悦和创造的欲望,并推动这个人持续的前进。

他们或许很难成为社会主流意义上定义的成功人士,或者他们因为追求自我实现而获得了一些成功,但他们不是为了追求成功而成功,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小生活。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自己的不成功而感到痛苦,但这种痛苦其实是不必要的。

全媒派:最后一个问题,针对当下互联网“996”这群一边吐槽一边工作的年轻人,你认为他们可以如何把自己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引导?

钱庄:对于这样的年轻人,我更希望他们告诉自己你现在做的这些真的都很好。我并不觉得他们还需要建立别的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赋能的过程,这样的提问方式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我其实希望让他们知道,他们真的很辛苦,也已经做的很好了,甚至当他们做得没有那么好的时候也应该承认他们付出的努力,告诉他们,你已经做的很好了。我觉得他们选择这样的工作可能有很多基于现实层面的考虑,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的资源。我觉得人想要过得幸福,首先就是要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