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天津这位老爸不得了 笔墨育家风 传承诗歌情
天津北方网讯:今年77岁的李克山是从田埂上走出来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种过地,教过书,编辑过文学刊物,阅读和写作就是他的人生享受。在他的影响下,女儿和外孙也踏着他的足迹登上了文坛。 七旬老翁手不释卷 一生书香为伴 生于天津武清区农村的李克山,从小就爱看小人书。除了积攒父母给的零花钱,他还和小伙伴们打草卖钱买小人书看。他十来岁时开始看课外书,有的是自己花钱买,有的是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不到半年时间就读了十几本。上中学之后,李克山开始读“大部头”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外国文学名著,渐渐地爱上了写作,一心想当作家。高中毕业,李克山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县文化馆文艺创作组的老师鼓励他写稿,他先后参加了北京地质出版社、天津文学院等举办的文学函授班,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文学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先后在《天津日报》农村版及外地报刊发表。散文《妻子和土地》在《散文》月刊发表后,被《读者》选载;小说《探亲》在《天津文艺》发表后,被天津师范学院选为辅助教材;他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三月桃花水》、散文集《翠园》,李克山被天津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如今,步入晚年的李克山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儿女为他购买了智能手机,帮他下载了微信,他却拒绝添加好友。他说:“我更喜欢安静地阅读和写作,我从中得到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其他事情所无法给予的。让陋室书香慰藉我的余生,这样很好!” 李桂杰是李克山唯一的女儿,也是他最用心、最疼爱的孩子,到现在,女儿文学启蒙的点点滴滴在他的脑海中还记忆犹新。记得小学六年级课文《少年闰土》中有一句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当时女儿提出来:一般描写月亮都是皎洁的月亮,为什么这里是金黄的圆月呢?“我问了物理老师,这是因为太阳还没完全落下去,在阳光的照射下,月亮白中有黄,等月亮升高了以后就是皎洁的了。于是,我领她一起仔细观察天上的月亮,使她认识到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李桂杰与儿子铁头 李桂杰初中的时候开始迷恋上了写诗,家里诗稿随处可见。女儿高中毕业时,李克山将她中学阶段创作的全部诗作工工整整地抄录在一个笔记本上,作为礼物送给她,并对她说:“怕你不记得自己写的这些诗作了。写得很好,很有天分,写作没有速成的,需要继续坚持,终生与之为伴。”其间,李克山还找到杨村一中的一位语文老师帮助女儿修改诗作,后来其中一些诗作发表在报刊上,这使李桂杰受到很大鼓舞。大学三年级,在李克山的帮助下,李桂杰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流星的冬》,被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大学毕业那年,李桂杰加入了天津市作家协会,这令父亲李克山非常开心。 “今年五一劳动节,我从北京到天津看望父母,一进门老爸就拿出一份《天津日报》,副刊头条是他新发表的文章。”女儿李桂杰难掩兴奋,当时就在微信朋友圈发出图文:“老父年近80,去年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共129篇,老爷子太有战斗力了。他是那么爱阅读,爱写作,每五年就把发表的文章装订成一本合集,转眼,又五年了!” 李克山非常享受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时光,还经常把写好的文章发给女儿,请她提意见,有时候也帮忙修改女儿写的散文。李桂杰说:“父亲和我是父女,更是文友,也是知心朋友。”在李克山的督促下,身为记者的李桂杰,在繁忙的工作及家务之余,出版了三本诗集,还出版了《好宝宝妈妈自己教》《我要生二胎》《不会尘封的记忆——百姓生活三十年》(此书获得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专著。 启蒙第三代诗意童年 家书传亲情 李桂杰说:“父亲珍爱我所有的文字,今天,我珍惜着儿子铁头所有的文字,就像当年的父亲那样。” 铁头,学名梁胜杰,上小学时,他的诗歌作品《今天妈妈不在家》就入选语文出版社一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读本。铁头今年上初二,已经出版了四本诗集。 铁头这个名字是因为小时候头撞上了门框他没哭,所以姥姥就给他起了这个乳名。铁头说:“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写诗对我来说就是我的生活,跟亲人一样,我会把我喜欢的东西写进诗里。”最近铁头爱上了观鸟,他觉得鸟儿是自由的,于是拍照把它们记录下来,为它们写诗。 在铁头两三岁时,李桂杰就每天给儿子娓娓道来地读儿歌、童诗;四五岁时,开始鼓励他自己读;六七岁时,听了他偶尔说出富有诗意的话,就记录下来,并耐心地给他修改,告诉他诗是什么。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李桂杰开始让儿子带着拼音学习写话,把自己想说的写在本子上。“小学阶段,儿子一笔一画写了十本诗集,目前我都为他保存着,这是他努力勤奋的结果,当然也是我捉住他的灵感,及时督促他的过程。”李桂杰说,现在的铁头已经把写诗读诗当成一种享受。 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的李克山常说,教育孩子不能急,要和风细雨,要懂得孩子的心。于是,李桂杰和铁头爸爸选择用家书的方式,与孩子认真交流。“我们家有一个本子就叫《家书》。小学时候是每逢他生日都要写一封,还有孩子遇到一些成长的困惑、苦恼的时候也会用书信与他沟通,铁头偶有回复。上了初中之后,铁头住校了,面临的问题更多,我们写了十来万字的家书,很多话落到笔头上,就会显得比较正式。”李桂杰说:“上次回家,父亲也给了我一个惊喜,他拿出厚厚的一个大本子,原来是他装订好的我大学时代的家书。没想到父亲这样用心、用情,家书的传统也找到了一个传承的根。” 这些家书,有长有短,有提醒、有鼓励,更多的是讲道理和思想的交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初中学习紧张,但铁头还是能够坚持写作,今年6月,他又出版了童话作品集《我爱小鸭子笨笨》。 放下手机打开书本 诗中祖孙乐 对于铁头写诗,李克山是很欣赏的。有一年5月底的一个周末,正是快麦收的时候,突然刮起了六级大风,别人都往家赶,李克山却饶有兴致地带着铁头到野外转悠。一路上祖孙俩看到柳树摇头晃脑,柳条垂到地上了,小河里的水漫到坡上了,绿色的麦浪随风翻动,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铁头第一次看到这些自然景观,忽然间心里有很多感受,一下子激发出创作热情,回家后写了很多关于风、垂柳、麦浪的诗篇,写出来的东西真切自然,与众不同。 祖孙俩探讨诗歌 暑假,铁头常常会在天津的姥爷家小住,读书,学习。李克山自然当起了家庭教师,给外孙讲起了古诗。如何教外孙学古诗呢?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必须设法引导外孙对古诗产生兴趣。“因此我选择了一些有插图的古诗书教他。我一次不多讲,只讲20分钟,但这20分钟,要求他必须放下手机集中精神听我讲课。我的家里不欢迎只玩手机不翻书本的孩子。”李克山当过中学语文老师,在他的教育下,铁头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木兰辞》《石壕吏》《岳阳楼记》就能倒背如流。“记得《岳阳楼记》讲了一周,开始是读,后来是讲意思,然后是让铁头抄写,再后来是让女儿朗读,最后是我、女儿、铁头一起背诵。铁头主背,背诵不下去的时候,女儿接茬背,或者我接着背。”李克山笑着说,“这些名篇,小时候给女儿讲过,如今又给铁头讲。我的教课方法就是,学习需要浸泡。” 环境的熏陶感染,家长的循循善诱,给铁头幼小的心灵种下了诗的种子,他小小年纪表现出来的“早慧”特质,并没有让李克山乱了阵脚。他认为,“神童教育”是靠不住的,“神奇学法”是不可信的,一步登天更是一种梦想。“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要有一颗平常心,鼓励孩子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一个有远大目标和高尚情操的人。”(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
-
内容提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津南区人民政府近日...[详细]
-
天津北方网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详细]
-
内容提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代人有一...[详细]
-
新华社萨拉热窝6月30日电(记者张修智)第14届“汉语...[详细]
-
内容提要:昨天,市中招办发布本市今年中考志愿表设置...[详细]
-
内容提要:日前,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为主...[详细]
-
创新“互联网+人社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奋斗百年...[详细]
-
科技日报北京6月24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23日在...[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贯彻落...[详细]
-
人民说法丨“驴友”逃票遇险 救援费用谁埋单? 202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