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民眼中的尼玛扎西:他是扎根田间的“青稞博士”
内容提要:“2013年是我第一次见到他,衣着打扮看着不像农民,但每逢春种、秋收时节,他比农民还准时,总会出现在村子的青稞地里。”谈及不久前意外离世的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西藏扎囊县扎其乡孟卡荣村村民嘎玛欧珠说,忘不了这位时常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在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的“青稞博士”。
图为1994年,尼玛扎西在西藏农科院工作时的照片(资料图)。西藏农科院 供图 “2013年是我第一次见到他,衣着打扮看着不像农民,但每逢春种、秋收时节,他比农民还准时,总会出现在村子的青稞地里。”谈及不久前意外离世的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西藏扎囊县扎其乡孟卡荣村村民嘎玛欧珠说,忘不了这位时常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在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的“青稞博士”。 图为2014年,尼玛扎西(讲台发言者)在阿里地区普兰县推广“藏青2000”种植(资料图)。西藏农科院 供图 据悉,青稞是西藏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2020年种植面积达215.06万亩。西藏和平解放前,青稞平均亩产量仅约百公斤,20世纪60年代,平均亩产量也只有200公斤左右,1966年出生在扎囊县普通农民家庭的尼玛扎西有过走街串巷,用土陶制品换粮食的经历。 图为尼玛扎西(左二)在阿里调研时和农民聊天(资料图)。西藏农科院 供图 带着让青稞丰收的心愿,尼玛扎西考入当时的西北农业大学(今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步步成长为西藏首位藏族农学博士,随后放弃了位于尼泊尔的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提供的高薪工作,受邀回到中国支援西藏农业发展建设。 图为尼玛扎西(右)与西藏农民聊天(资料图)。西藏农科院 供图 历时30余年,尼玛扎西主持培育了“藏青2000”等多个适于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的粮草双高青稞新品种,发起并牵头完成了青稞基因组测序,绘制了全球首个青稞全基因组精细图谱,成果整体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高原双高青稞新品种选育技术等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 图为尼玛扎西(左)和禹代林在日喀则考察时的合影(资料图)。西藏农科院 供图 既是尼玛扎西同事又是大学同学的禹代林说,相较在青稞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已成为国际知名青稞专家的尼玛扎西更在意农民是否通过青稞增产增收致富。“他常说一句话,‘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图为尼玛扎西(右一)从事青稞育种创新工作(资料图)。西藏农科院 供图 “爱下乡。”是尼玛扎西的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据估算,他每年的下乡时间在100天以上,远到阿里,近在拉萨,行程2万多公里。即便到内地出差,在机场候机的空闲时间,尼玛扎西也要去到附近的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长势、土地墒情……哪里有问题,当场就帮农民指导。 图为尼玛扎西(左)在青稞种植地调研(资料图)。西藏农科院 供图 “跟农民讲农药用量时,尼玛扎西不会说多少毫升这些术语,而是直接讲用几瓶盖。”禹代林说,解释土地墒情时,尼玛扎西会把手戳进土里,再拔出来,讲到哪个指节土是干的才需要浇水,农民一听就懂。“一来二去,很多地(市)的农民都认识了这位总是笑眯眯,留着小胡子的尼玛院长。” 图为尼玛扎西在试验田内观察青稞长势(资料图)。西藏农科院 供图 日喀则市白朗县农民次仁贡觉说,大伙尊重尼玛扎西不因他职务高,也不是看重他“青稞博士”的技术,而是他和农民之间没有距离感,“他会和大伙一起坐在地上吃糌粑,关心村里的庄稼、牛羊,我们有问题找他帮忙,不用打电话,不用预约,他的办公室没有‘门槛’。” 图为尼玛扎西(右)参与西藏扶贫直播(视频截图)。西藏农科院 供图 2020年8月30日,尼玛扎西又一次带队前往阿里下乡,参与西藏新一轮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9月5日在前往阿里日土县途中遭遇车祸离世,出事前发给同事的一张照片里,还是沿途的一片青稞田。(完) 图为尼玛扎西(右三)在下乡途中与指导农民种植(资料图)。西藏农科院 供图 |
-
内容提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津南区人民政府近日...[详细]
-
天津北方网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详细]
-
内容提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代人有一...[详细]
-
新华社萨拉热窝6月30日电(记者张修智)第14届“汉语...[详细]
-
内容提要:昨天,市中招办发布本市今年中考志愿表设置...[详细]
-
内容提要:日前,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为主...[详细]
-
创新“互联网+人社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奋斗百年...[详细]
-
科技日报北京6月24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23日在...[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贯彻落...[详细]
-
人民说法丨“驴友”逃票遇险 救援费用谁埋单? 202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