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点亮新生活(一线行走)
对群众的每一处困难、每一个诉求,主动关切,认真解决,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
这一年多来,西藏拉萨市柳梧新区的干部们多了一项新任务。白天正常工作,晚上兼职当起“夜校”老师。虽然经常“白加黑”,柳梧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朱胜军却乐滋滋的。 加班为何?原来,柳梧新区有不少群众是从昌都市贡觉县易地搬迁而来的,适应新环境,还需要有个过程。“电梯怎么用?”“过马路为啥要看红绿灯?”“城里的工作节奏怎么适应?”……如何给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朱胜军和同事一直在思考。 入户走访过程中,朱胜军发现,大家的许多困难都是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带来的。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要想办法破题。 白天要上班,晚上开堂课?有人提出了办“夜校”的想法。说干就干,朱胜军和同事们列起了课程大纲,大到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小到城市生活常识、本地方言,凡是和搬迁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都找人来讲。 课堂开起来了,如何讲到大家心坎里?朱胜军说,每次上课,干部们都要下足功夫,做充分准备。从授课内容的选择到课程进度的安排,再到难易程度搭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要真正融入群众生活的一点一滴”。 为了能设身处地地为搬迁群众考虑,“夜校”里的老师换了一拨又一拨。民警讲交通规则、防骗知识,社区工作人员关注衣食住行、生活小事,随迁干部鼓励大家放下乡情、主动拥抱新生活。全方位的讲解、关怀,渐渐解开了不少人的心结。 阿松、普普姐妹俩刚进“夜校”上课时,由于语言不适应,总躲在后排,也不爱与人交流。授课老师注意到后,为她们开起了“小灶”。经过多次课后补习,两人的拉萨方言越说越熟练。渐渐地,路上遇到教过自己的老师,她们都会主动打招呼,聊聊生活的变化。 走出深山、搬进楼房后,更要稳得住、留得下。这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还需要干部们继续用心书写。 40多期“夜校”,照亮了这些“新拉萨人”融入城市生活的路,也在干部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对群众的每一处困难、每一个诉求,主动关切,认真解决,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这一点一滴的努力,就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来源。 (作者为本报西藏分社记者) 栏目投稿邮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9日 11 版) (责编:牛镛) |
-
内容提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津南区人民政府近日...[详细]
-
天津北方网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详细]
-
内容提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代人有一...[详细]
-
新华社萨拉热窝6月30日电(记者张修智)第14届“汉语...[详细]
-
内容提要:昨天,市中招办发布本市今年中考志愿表设置...[详细]
-
内容提要:日前,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为主...[详细]
-
创新“互联网+人社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奋斗百年...[详细]
-
科技日报北京6月24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23日在...[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贯彻落...[详细]
-
人民说法丨“驴友”逃票遇险 救援费用谁埋单? 202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