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的逻辑理路
内容提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文化建设也是题中之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是其中之一。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天津北方网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文化建设也是题中之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是其中之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建成文化强国的时代坐标,建成文化强国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精神支撑。鉴于此,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实际,针对满足人民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由实现“文化小康”到建成“文化强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具有理论依据、现实要求和实践路径。 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历史生成 历史经验证明,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和现实也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创新创造民族禀赋,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开创民族的新路和民族文化的新路,并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可见,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之后,中华民族依然可以不断创新创造民族文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理论依据 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构成,且处于灵魂、核心的地位。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是血与肉的关系,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纽带,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觉悟、文明素养、道德水准极大影响着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归根到底就是表现在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风貌的全面提高上,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此外,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场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伴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历史舞台中央,只有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国家和文明民族形象才能树立,国家才能真正崛起。 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现实必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作为衡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尺度,亟待通过文化建设,使文化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人们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发展水平的均衡性、城乡间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文化产品质量和数量的供应适应性,以及“教育均衡”“均等教育”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求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能够满足不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高品质、多样化,甚至是个性化需求。然而,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本身及其内部现实境况来看看,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同样艰巨,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鉴于此,党和国家必须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多元的精神食粮,在满足人们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同时,助力建成文化强国。 从“文化小康”到“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实践路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文化强国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 首先,从“差异”向“共享”,推进文化协调联动发展。坚持文化建设工作协调发展,尤其是区域间和城乡间文化协调,既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路径,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在协调联动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完善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合理运用有效手段,在实现文化共享中提升文化亲和力和影响力,让文化滋润百姓生活。 其次,从“数量”向“质量”,满足人民文化品质需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质量和品位要求更高,文化市场发展亟待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化转型,文化产品供给端既要汇聚高原,更要树立高峰,还要占领高地,同时要指向人民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其次,从“表面”向“深层”,激发文化创新创造动能。不论是今日之中国,还是未来之中国,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而独特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绝不是简单复古,要深耕文化土壤,吸收借鉴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最后,从“崇外”向“塑形”,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追求“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在世界舞台上高扬社会主义文化旗帜,要切实通过精选对外文化的传播内容,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交流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高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力争早日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为天津市社科规划“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专项重点项目TJSSZX2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
-
内容提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津南区人民政府近日...[详细]
-
天津北方网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详细]
-
内容提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代人有一...[详细]
-
新华社萨拉热窝6月30日电(记者张修智)第14届“汉语...[详细]
-
内容提要:昨天,市中招办发布本市今年中考志愿表设置...[详细]
-
内容提要:日前,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为主...[详细]
-
创新“互联网+人社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奋斗百年...[详细]
-
科技日报北京6月24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23日在...[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贯彻落...[详细]
-
人民说法丨“驴友”逃票遇险 救援费用谁埋单? 202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