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对"造谣博流量"须追究到底
对“造谣博流量”须追究到底 近日,一段视频流传网络:一位家长模样的男子当众手持锦旗,指名道姓要送给某老师,上书两行大字——“教啥啥不行,叫家长第一名”。视频引发关注后,当地教育局回应,视频纯属虚构,涉及的学校和老师均为凭空捏造。警方也跟进处理,目前造假者已被依法传唤。 我们常说“有图有真相”,按照过去的思维,视频本应进一步增加信息的真实性。但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我们发现,声画组合反而让谣言更加难辨。如上述这般,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俱全,家校责任失衡引发的矛盾也客观存在,若没有主流媒体专门求证或相关部门主动辟谣,大多数人恐怕难以搞清真伪。而在短视频平台上,如此逼真的谣言比比皆是。眼见包装粗劣的“假靳东”“假董卿”都能骗倒一群粉丝,不难想象,仿真程度如此之高的造假视频又会忽悠多少网友。 纵观当下的种种谣言,其实能够看出一种代际特征,那就是制造者深谙传播规律,不仅对技术手段运用自如,且“选题”紧跟社会热点,“题眼”猛戳现实痛处。疫情肆虐时,他们炮制防疫秘方,吹嘘抗疫神药;到了毕业季,一些找房找到流泪、加班加到崩溃的“打工人”出场了;近来“家长作业”成为社会关切,“失职教师”又成了视频主角。这种特点让谣言更加隐蔽,但负能量变得更大。客观地说,很多谣言确有“现实原型”,但基本是支流,甚至是极端个案。造谣者对其不断渲染,制造了一种支流变主流的错觉,在有意无意间加剧了社会矛盾。 当今社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社会矛盾林林总总,利益诉求多元复杂,煽风点火的谣言大行其道,只会增加人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对此,我们应当保持高度警惕。统观当下的许多谣言,除了别有用心,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利益而故意编造的。以短视频谣言为例,一大驱动力就在于,流量可以明码标价地变现。据业内人士反馈,当粉丝积累到1万左右时,商务合作就找上门了。一位5万粉丝的视频博主,单条广告报价就能达到三五万。若是再搞点直播带货,月收入不比都市白领少。有了真金白银的诱惑,一些博主便将操守与法律抛诸脑后,变着法子炮制劣质信息。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为谣言困扰。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又让谣言如虎添翼,我们在提高警惕的同时,也应提升应对谣言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压缩谣言的滋生空间,才是对全社会负责。 (责编:宋心蕊、燕帅) |
-
内容提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津南区人民政府近日...[详细]
-
天津北方网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详细]
-
内容提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代人有一...[详细]
-
新华社萨拉热窝6月30日电(记者张修智)第14届“汉语...[详细]
-
内容提要:昨天,市中招办发布本市今年中考志愿表设置...[详细]
-
内容提要:日前,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为主...[详细]
-
创新“互联网+人社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奋斗百年...[详细]
-
科技日报北京6月24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23日在...[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贯彻落...[详细]
-
人民说法丨“驴友”逃票遇险 救援费用谁埋单? 202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