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重现的关键神经机制被揭示
2021-01-18 09:12
导读:《国家科学评论》近日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徐天乐教授课题组的论文,解析了恐惧记忆消退后重现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该研究为认识难治性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疾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线索。恐惧记忆根植于大脑之中,是生物体适应复杂生存环境的保护性机制之一。然而,过度的、不合理的恐惧记忆对机体却极其有害,是导致
《国家科学评论》近日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徐天乐教授课题组的论文,解析了恐惧记忆消退后重现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该研究为认识难治性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疾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恐惧记忆根植于大脑之中,是生物体适应复杂生存环境的保护性机制之一。然而,过度的、不合理的恐惧记忆对机体却极其有害,是导致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重大精神障碍的首要因素。 现有的恐惧记忆消退策略是从认知层面缓解恐惧情绪,成为当前相关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在特定条件下,已消退的恐惧反应还会再次出现,该现象被称为恐惧记忆重现。恐惧记忆重现使得负性情绪迁延不愈,从而进一步导致绝望情绪产生,甚至引起重度抑郁。 徐天乐课题组利用经典的小鼠声音-电击偶联恐惧记忆模型,系统研究了外侧杏仁核(LA)与恐惧记忆获取、消退和重现相关细胞集群神经活动的动态变化规律,首次发现恐惧重现伴随外侧杏仁核恐惧记忆神经元的再激活。 结合光遗传学和离体脑片电生理记录技术,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伴随恐惧记忆重现,这两种不同上游神经传入的突触效能都呈现出增强效应。另一方面,在整体行为学水平上,特异性地失活任一条神经传入均能阻断恐惧记忆重现,并能消除另一条神经传入伴随恐惧重现发生的突触适应性改变。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用光遗传学激活两条神经传入,分别模拟恐惧重现依赖的声音线索和场景信息,在小鼠中观察到恐惧记忆重现的行为学表现,成功实现了恐惧记忆重现的人工“植入”。(特约记者 杨静) |
推荐文章
-
内容提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津南区人民政府近日...[详细]
-
天津北方网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详细]
-
内容提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代人有一...[详细]
-
新华社萨拉热窝6月30日电(记者张修智)第14届“汉语...[详细]
-
内容提要:昨天,市中招办发布本市今年中考志愿表设置...[详细]
-
内容提要:日前,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为主...[详细]
-
创新“互联网+人社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奋斗百年...[详细]
-
科技日报北京6月24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23日在...[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贯彻落...[详细]
-
人民说法丨“驴友”逃票遇险 救援费用谁埋单? 2021...[详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