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凉山少年的“天籁之音”,为何让人泪目
2月24日,吉觉吉竹的妹妹在学校的合唱团中唱歌。新华社记者田建川摄 这两天,新华每日电讯播发的融媒体报道《背弟弟下山的“凉山男孩”你还好吗》刷屏了,无数网友被视频报道中的一段“天籁之音”深深吸引,并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太干净了”“听着听着就哭了”。 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歌? “我走啊走/我要看看世界/翻山越岭/跨越江河/犹如梦境一样……” 跟很多网友一样,我也被这歌声震撼。但又跟很多网友不同,我在三年内两次去凉山采访,对这首歌所承载的故事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 三年前的2月2日,雪下得正紧,大凉山一片苍莽,我在海拔2800多米的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达布村结束采访,准备下山。在踉踉跄跄的途中,我偶遇9岁的“凉山男孩”吉觉吉竹背着弟弟搬家下山,他们的身后,是背着更重的背篓的母亲。 吉觉吉竹眼神坚毅,直视前方,裤腿裹满雪。那一瞬间,我被深深震撼着,在连摔带爬中,我一次次地按下快门。 那是他们摆脱山上恶劣环境的眼神,是他们向山下美好生活进发的脚步。 很多网友说,这像极了热播电视剧《山海情》里的“水花姐”。不管是“吊庄”移民,还是易地扶贫搬迁,都是人们对贫困的宣战。 今年2月底,在吉觉吉竹就读的越西县南箐镇中心小学,我再次见到了他。这个小学离他现在所住的新家,只需要走路15分钟。眼前的吉觉吉竹,上小学六年级,已经是一个帅帅的少年,虽然说话时依然有些腼腆,但他在篮球场上却非常自信,不断地闪转腾挪,突破得分。 他用流利的普通话和我交流,谈他的梦想,聊他的开心事。 那一刻,我感觉惊喜。三年前,我还无法和他正常交流,我说的普通话他只能听懂几个字。 吉觉吉竹的妹妹叫吉足白机木,小学四年级,和他就读于同一所学校。我见到她时,她正在学校的艺术教室上音乐课,进行合唱排练。 在那间教室,我第一次听到了这首“天籁之音”。 “阿依啊呀喂……”歌曲的前半段,是彝语。虽然我听不懂,但欢快的旋律和孩子们干净的声音一下子就震到了我。他们微笑着歌唱,像春天野地里盛开的小花。 歌曲的后半段,是汉语演唱的。这时,我听懂了歌词,更彻底听懂了这天籁之音背后的故事。 “遥望那片蔚蓝的天空/心儿自由自在地飞翔/翻过那座山/踏过那条河/我的梦想已起航” “村村寨寨欢声笑语多幸福/党的恩情温暖心窝窝/风风雨雨生生世世跟着你/社会主义道路指引我” 当地干部告诉我,这是凉山州一所学校的彝族老师创作的,籍贯四川省凉山州的知名歌手吉克隽逸也曾演唱过这首歌。这首歌的名字叫《祖国之子》。 从凉山采访回来,我手机中一直单曲循环着这首歌,脑海中不断浮现着吉觉吉竹一家人搬迁前后的环境对比,浮现着我采访中看到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的达布新村彝族群众的一张张笑脸,浮现着他们在新村的广场上载歌载舞的身影。 在山上时,一座座山梁一道道坡,孩子们多想“翻山越岭、跨越江河”看世界。如今,在易地搬迁的新家,有电视、有网络、有智能手机,“村村寨寨欢声笑语多幸福”!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吉觉吉竹一家,是我国脱贫攻坚行动下普通人改变命运的缩影。在听这首歌时,我曾几度落泪,感动于吉觉吉竹一家的改变,更感动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都是“祖国之子”。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走得多远,祖国都在我们身后。 作者: 田建川 编辑:吴静秋 相关阅读 |
-
内容提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津南区人民政府近日...[详细]
-
天津北方网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详细]
-
内容提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代人有一...[详细]
-
新华社萨拉热窝6月30日电(记者张修智)第14届“汉语...[详细]
-
内容提要:昨天,市中招办发布本市今年中考志愿表设置...[详细]
-
内容提要:日前,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为主...[详细]
-
创新“互联网+人社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奋斗百年...[详细]
-
科技日报北京6月24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23日在...[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贯彻落...[详细]
-
人民说法丨“驴友”逃票遇险 救援费用谁埋单? 202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