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有时比蜜甜──涵养闻过则喜的胸怀①
天津北方网讯:胜利,往往不是因为战胜别人,而是在于超越自己。 近日,一封钱学森写的致谢信在微信朋友圈热传。196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青年郝天护给钱学森去信,指出其新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有个方程推导有误。钱学森热情回信:“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这使我很高兴。”受到批评后,非但不“嗔”,反而要“喜”,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的今天,钱学森对待批评的态度,仍值得细细体味。 古人讲:“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种胸怀和气度体现了一个人严于律己的作风、海纳百川的度量、无私无畏的精神,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当具备的思想境界。延安时期,来到陕北的美国记者斯诺发现:“最使人感兴趣的是红军所办的墙报,里面有黑栏(批评栏)和红栏(表扬栏)……在黑栏中,同志之间互相批评,并指名道姓地批评他们的军官。”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乐于接受批评才能真正改正错误,最终“两过都无”。 涵养“闻过则喜”的胸怀,就要端正心态。批评往往不中听,背后却是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待批评的态度,就是对待工作的态度。曾经有位基层党支部书记在民主生活会上总结说:“今天大家都放下了包袱,做到表里如一,红了脸,出了汗,火药有时比蜜甜。”“火药”为什么比蜜甜?关键在于真诚而有效的批评往往是问题的“听诊器”、改进工作的良方,也许一时有碍“面子”,但有利于从多个角度考量,及时吸纳建设性意见,引导和纠正错误做法,让决策、做法更为缜密科学。秉持虚怀若谷的姿态,砥砺从善如流的自觉,才能成就“水唯善下能成海”的伟大。 批评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有真正改过,才能达到批评的初衷。用“手电筒”照自己,用“手术刀”自我剖析,并非易事。能否诚心改过,体现着作风,考验着党性。我们既要包容不同思维,善于打捞“沉没的声音”,更要把闻过则喜的境界化为即知即改、举一反三的行动。如果说勇于接受批评映照着一种胸襟,那么善于改正错误就体现着一种担当。倘若有错不认、有错不改,就会让过错成为“错过”,错过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机会,错过整改提高、建功立业的机会。 把批评当成向上的动力,敢于直面问题、不断改过自新、勇于开拓进取,我们才能在前进道路上不断自我超越,赢得信任、赢得发展。(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
-
内容提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津南区人民政府近日...[详细]
-
天津北方网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详细]
-
内容提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代人有一...[详细]
-
新华社萨拉热窝6月30日电(记者张修智)第14届“汉语...[详细]
-
内容提要:昨天,市中招办发布本市今年中考志愿表设置...[详细]
-
内容提要:日前,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为主...[详细]
-
创新“互联网+人社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奋斗百年...[详细]
-
科技日报北京6月24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23日在...[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贯彻落...[详细]
-
人民说法丨“驴友”逃票遇险 救援费用谁埋单? 202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