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山东“小延安”里可歌可泣的你们!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从一个只有50几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已是百年时光。百年道路风雨兼程,百年沧桑初心不变;百年英雄前仆后继,百年辉煌风华正茂。 一路走来,我们有筚路蓝缕,有艰苦备尝,也有一次次逆境中的奋起,一次次困境中的突围,更有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跨越,有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壮丽篇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进入倒计时100天之际,津云新媒体特推出“百年芳华 英雄如你”系列报道,我们一起回顾百年历史,重温百年故事,铭记英雄名字,不忘使命初心。接好历史传来的接力棒,赓续奋斗、再续辉煌。 山东“小延安”的红色故事 “秋风凉,树叶儿黄,战士杀敌在前方,我为战士缝棉装;一针一线缝进俺的心愿,缝进俺的希望,缝好军装上前线,打走鬼子兵,赶走那群野豺狼。”80年前,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驻扎山东莒南后教当地孩子们学唱这首歌谣。尽管没有歌名,但歌词却深深印在莒南人心里。 76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政权组织——山东省政府在此成立,莒南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 小县城迎来八路军主力师 春到浔河两岸,片片绿波是休眠了一个冬天后“撒欢”的河水,点点白花是喜获新餐后摇摆身姿的羊群。 莒南县大店镇中心地带,一座青瓦白墙古朴典雅的院落群守候在浔河大桥畔细数着过往云烟,这处院落群原曾是鲁南大户庄氏家族的聚居地,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在此驻扎4年之久。 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此成立,大店镇也因此有了山东“小延安”的称号。 喝了一口水,背上一台小型扩音器,对着整容镜整理好工作服,程敏开始了一天中的第7场讲解。她是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在程敏的带领下,参观者踏上青石板路,仿佛穿越80年的时光回到抗战岁月。 115师作战室的沙盘上每一个红旗代表着八路军的一个根据地,陈列室一双打满补丁的布鞋是罗荣桓将军生前的遗物,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里的一枚土地雷是军民一起制造的战斗“神器”……尽管讲解了无数次,程敏依旧满怀激情。 小时候,程敏经常从长辈们口中听到大店镇抗战的故事,但都是碎片化的,直到几年前她在纪念馆工作,才把碎片化的记忆串联起来。 1938年9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派兵去山东”的战略决策。同年12月,八路军第115师第685团即到达山东湖西地区。1939年3月1日,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和第686团在陈光、罗荣桓率领下进入山东。在此前后,八路军其他主力部队为发展山东的抗日游击战争也相继到达山东,极大地增强了山东的抗战力量,115师抵达山东后在莒南县的大店镇建立司令部。 115师是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到达莒南后115师认真贯彻全面抗战路线,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极大巩固了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莒南人民踊跃参加八路军,居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孕育了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115师为什么会选择在莒南立足呢? 山东的“小延安” 70岁的赵进轩曾是莒南县大店镇党办主任,他曾参与纪念馆的筹建工作。十多年来,他查阅大量资料,拜访了革命先辈后代,走访多位经历战火的当地村民,深入了解115师在莒南4年的战斗经历。 在赵进轩看来,莒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115师的到来。从地理上看,莒南东部是山区、南部为丘陵地带、西部是广阔的平原,易守难攻适合打游击战,平原地区可以为部队提供大量粮食。当年大店镇东部有两个出海港口,北面有公路经过,交通发达,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转运。 莒南群众基础好,大店镇在 1940年就解放,是山东解放最早的地方之一,老区群众爱党爱军氛围浓厚,大店镇的庄氏庄园外有城墙,内有深宅大院,里面还有暗道,战略优势明显,115师在此驻扎成立司令部是最好的选择。开国将帅中,包括罗荣桓元帅、徐向前元帅以及400多位将军曾在这片土地战斗过。 115师司令部的成立,极大鼓舞了山东地区居民的抗日热情,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当地村民积极踊跃加入八路军、争取入党。赵进轩查阅到的资料显示,1937年7月,山东根据地党员人数仅为0.2万人,到1945年8月,党员猛增至20万人。 1945年8月13日,为迎接抗战胜利,接受日寇投降,在莒南县大店镇集合准备出席全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的38名山东代表,联名向省临时参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写出申请,要求成立山东省政府。省临时参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召开第20次联席会议一致决定,改山东省战 时行政委员会为山东省政府,地点同样选择在了莒南县大店镇。赵进轩说,大店镇一度成为当时山东党政军指挥中心,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 “抗日第一村”的147名先烈 每次程敏讲解时,总会在一处抗战实景复原区停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跟着她聚焦在复原区正中间的一块展板上。展板长约5米,刻着147个名字,这些名字被永远定格在1941年12月20日。那一天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村民与日寇展开一场厮杀,歼灭112名日寇,取得了渊子崖村保卫战的胜利。 渊子崖村保卫战复原场景 另一块展板为一名叫林凡义的老人专门做了介绍,当年19岁的林凡义任渊子崖村村长,正是他带领全村村民与日寇奋战。 3月23日,林凡义的儿子林祥秀接受了津云新闻记者的专访。 林祥秀听老辈说,渊子崖村位于沭河东岸,当年河西岸是鬼子占领区。1941年12月17日早上,一名伪军得到密报称,八路军粮草吃紧,只能依靠树皮、草根充饥,渊子崖村决定把存的粮食支援八路军。这名伪军立即派人向日军报告,自己则亲自带领一百多伪军和汉奸闯入渊子崖村。 参与渊子崖村保卫战的林凡义 伪军找到村长林凡义,要求村里所有的粮食必须交出来,否则血洗渊子崖。林凡义组织召集村民商讨,最终决定誓死保住粮食供给八路军。 1941年12月19日,1000名装备精良的日寇进攻渊子崖将村子围得水泄不通。在林凡义的带领下,全村1400多名村民依靠9门“五子炮”、大刀、长矛和铁锹,与日本的精良武装部队展开了整整一天的殊死搏斗。 林祥秀说,当年为防土匪,村民用三合土在村子周围筑起了近5米高的围墙,在围墙外挖了深沟,村里的大户人家出钱修了4座炮楼,尽管看上去防御工事坚固,但耐不住日寇大炮的连续轰炸,村子的一角被大炮轰塌日寇涌入村子,村民拎着大刀、铁叉与日寇展开激烈的巷战。林学农的爷爷林崇乐第一个牺牲;林守谦的大爷林庆海和叔叔林庆义负伤后与敌人紧紧抱在一起冲进了火海;林凡云的大爷林庆碑被敌人的炮火炸断了腿……恼羞成怒的日寇烧毁了883间房屋,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直到日寇估计八路军即将增援才撤退。 粮食保住了,渊子崖村却付出了147人牺牲的代价。林祥秀听奶奶说,父亲林凡义身上多处外伤,整个人被烟火熏得像“黑煤球”。 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1942年春,滨海专署授予该村“抗日楷模村”的光荣称号,渊子崖也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 当年村民战斗的地方竖立了纪念塔,林凡义主动守护纪念塔40年,1984年林凡义去世前交代6个儿女要继续守塔。身为教师的林祥秀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渊子崖村的这段历史,林祥秀会讲给他教过的每一个学生。 每年的清明节,林祥秀都会带着家人和学生到纪念塔前祭拜先烈。尽管已经退休,但今年清明节的祭拜仪式,林祥秀早就计划好了,“今年是建党100年,全村先烈的后代都会去祭拜。”林祥秀说。 渊子崖村纪念塔 100个红色故事为建党百年献礼 每次讲解到渊子崖村的抗战历史,程敏都会停顿几分钟,给参观者足够的时间认清每一个先烈的名字,这些先烈值得被记住。 讲解结束前,程敏会把那首不知名的歌谣念给参观者听,这首歌谣是程敏从村民王玉香老人那学来的。王玉香当年是儿童团团长,115师的文艺干部们经常给当地的孩子唱这首歌,王玉香第一个学会了。尽管过去了80年,但这首歌已经深深印在莒南人心里。 从得知王玉香老人和115师的故事后,程敏就开始搜集散落在乡间的红色故事。程敏说,115师和莒南人民的红色故事太多太多,搜集到后要经过专家考证,然后可以在讲解中为参观者“加餐”,让他们更深入了解莒南的红色历史,程敏打算搜集100个红色故事为建党百年献礼。 原标题:致敬!山东“小延安”里可歌可泣的你们! |
-
内容提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津南区人民政府近日...[详细]
-
天津北方网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详细]
-
内容提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代人有一...[详细]
-
新华社萨拉热窝6月30日电(记者张修智)第14届“汉语...[详细]
-
内容提要:昨天,市中招办发布本市今年中考志愿表设置...[详细]
-
内容提要:日前,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为主...[详细]
-
创新“互联网+人社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奋斗百年...[详细]
-
科技日报北京6月24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23日在...[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贯彻落...[详细]
-
人民说法丨“驴友”逃票遇险 救援费用谁埋单? 202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