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谈:莫贪“天上馅饼”可防涉考“陷阱”
内容提要:每年高考季,都是涉考类诈骗案件的高发期。此次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的诈骗案例中,不法分子围绕“高考答案”“押中真题”“内部指标”“机动计划”“低分高录”等话题设置陷阱,都是为了误导考生和家长,最终实施诈骗。
天津北方网讯:随着今年高考开启,一些不法分子也动起了“歪脑筋”,借高考散布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公众,甚至实施诈骗。为此,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诈骗案例和虚假信息,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明辨网络谣言,谨防上当受骗。(据《新京报》) 每年高考季,都是涉考类诈骗案件的高发期。此次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的诈骗案例中,不法分子围绕“高考答案”“押中真题”“内部指标”“机动计划”“低分高录”等话题设置陷阱,都是为了误导考生和家长,最终实施诈骗。 防范涉考骗局,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采取行动。比如招生考试部门要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做好信息发布,让考生和家长能够第一时间准确了解招生政策、权威信息;公安机关加强针对性打击工作,对于涉考诈骗发现一起严打一起,给犯罪分子以震慑。但这些,不过是防骗的外部因素,要想真正有效防范涉考骗局,最重要的,是需要考生和家长从自身做起。 其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每年的涉考骗局并没有什么新意,而且手段也不高明,甚至有些低劣。那么为什么年年都会有人上当受骗?有人曾经总结,“贪便宜”是导致人们上当受骗的重要因素之一。放在高考语境中,就是期望以“有限的分数”,靠花钱来博取“更好的未来”。对此,考生和家长一定要克服侥幸心理和赌徒心态,遇事多想一想“馅饼为什么掉在我头上”,避免骗子乘虚而入;另外,考生和家长还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知,综合考虑考生的真实水平以及权威信息,对未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切莫铤而走险,否则轻则损失钱财、重则误了前程。做到如此,自然能“以不变应万骗”。(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
-
内容提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津南区人民政府近日...[详细]
-
天津北方网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详细]
-
内容提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代人有一...[详细]
-
新华社萨拉热窝6月30日电(记者张修智)第14届“汉语...[详细]
-
内容提要:昨天,市中招办发布本市今年中考志愿表设置...[详细]
-
内容提要:日前,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为主...[详细]
-
创新“互联网+人社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奋斗百年...[详细]
-
科技日报北京6月24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23日在...[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贯彻落...[详细]
-
人民说法丨“驴友”逃票遇险 救援费用谁埋单? 202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