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顺利 新增观测站360个
我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顺利 新增观测站360个 “一年来,我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进展顺利,已在实验场新增观测站360个,并积累了一批观测数据。”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10日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一周年发布会上表示。 什么是地震科学实验场?郑国光介绍,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地震科技的野外实验室,其任务是针对地震孕育、发生和致灾各环节的科学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通过野外实验进行验证的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为什么要建设地震科学实验场?郑国光说,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对地震安全有了更高需求。地震科学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既需要室内的研究,更需要野外的观测和验证。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全民地震科学认知水平,我国于2018年5月12日宣布在川滇地区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实验场属于基础研究,兼顾应用,将为地震业务体系提供基于科学研究的新业务能力。例如,在监测预报方面,通过数值地震预测模型,推进从经验预测到理论预测的转变等。”郑国光说。 我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特色是什么?郑国光称,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强调大陆强震,重点关注从地震孕育发生到工程结构响应的全链条防震减灾科技问题,致力于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实现地震灾害防治目标。 一年来实验场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郑国光表示,截至目前,在实验场新增观测站360个,美国、俄罗斯等13个国家参加地震科学实验场,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17个专家团队已开始科研工作,在研项目近60个。近期,《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科学设计》已通过权威论证并予以发布,明确了实验场的科学目标、科学思路和研究重点。 郑国光说,未来将加快实验场建设,争取在3年内建成多口数百米至1000米地震井下观测台阵,获取更丰富的地下结构和介质观测数据。建立数据共享合作机制,为科研团队提供观测仪器、野外观测服务和数据信息共享。在实验场区开展科学研究,发布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和重力、地磁、地壳运动等地球物理场变化图像,产出一批地震孕育发生和地震风险评估的相关科学模型及应用示范,推动实现防震减灾工作从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变。(魏玉坤、叶昊鸣) (责编:刘婧婷、熊旭) |
-
IT之家6月27日消息 苹果现获得一项“具有柔性显示结构...[详细]
-
IT之家6月14日消息此前业界指出戴尔最新的外星人m15R5...[详细]
-
本报北京6月7日电 (记者冯华)6月7日,国家航天...[详细]
-
IT之家5月27日消息据知名博主@数码闲聊站今日爆料,小...[详细]
-
IT之家5月25日消息 realme今日举行了真我心跳618发布...[详细]
-
IT之家5月18日消息外媒MacRumors报道,据彭博社记者Ma...[详细]
-
IT之家5月16日消息苹果在2021春季发布会上发布了新款i...[详细]
-
IT之家5月9日消息华硕为其即将推出的英特尔TigerLake-...[详细]
-
IT之家5月7日消息 联想将于不久后发布多款平板新品—...[详细]
-
IT之家5月6日消息 联想将于不久后发布两款平板新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