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创新谈)
只有为科学家真正地减压松绑,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信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才有可能让一流的创新人才喷涌而出
据媒体日前报道,启动实施将近一年的“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广大科研人员反响热烈。截至目前,32个部委、37个地方已完成“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简称“四唯”)问题清理工作并提交报告,清理行动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现有项目层面需填报的36张表格,精简为6张;“长江学者”等聘期结束后,不得再使用这一称号…… 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启动实施的这次减负行动,具体包括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四唯”问题清理、检查瘦身、信息共享和众筹科改七项行动。每一项都是长期困扰科研人员的“痼疾”,也是科研人员反映最为强烈、集中的问题。以报销繁为例,尽管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如简化预算编制等,但在具体实践中,“科研人员围着经费转”“有钱没法花、不花还不行”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再如一些原本可以合并的科研检查、科技计划报表等,也占用了很多科研人员的精力。这次减负行动有的放矢,深受科研人员期待,必将对我国科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在关键核心技术、原创基础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要补上短板、实现赶超,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最关键的就是充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只有为科学家真正地减压松绑,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信任,去掉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才有可能让一流的创新人才喷涌而出。 四部门联手为科研人员减负,可以说动了真格,但仍要看到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无论是减表、检查“瘦身”还是清理“四唯”等问题,涉及的都是科技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每一项都可以说是“难啃的骨头”。要真正解决、深入推进,还需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并以此为契机,加强部门协调联动,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减轻科技人员负担,还要防止为减而减,不能搞形式主义和“一次性”整改,要推动减负成果制度化、长效化。有关部门应积极总结经验,把经过实践验证有效的成果固化为工作制度、政策、规范和细则。还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体作用,让科研人员广泛参与,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获得感和满意度。要把减负的实事办好,必须把科研人员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科研管理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29日 19 版) (责编:袁勃) |
-
IT之家6月27日消息 苹果现获得一项“具有柔性显示结构...[详细]
-
IT之家6月14日消息此前业界指出戴尔最新的外星人m15R5...[详细]
-
本报北京6月7日电 (记者冯华)6月7日,国家航天...[详细]
-
IT之家5月27日消息据知名博主@数码闲聊站今日爆料,小...[详细]
-
IT之家5月25日消息 realme今日举行了真我心跳618发布...[详细]
-
IT之家5月18日消息外媒MacRumors报道,据彭博社记者Ma...[详细]
-
IT之家5月16日消息苹果在2021春季发布会上发布了新款i...[详细]
-
IT之家5月9日消息华硕为其即将推出的英特尔TigerLake-...[详细]
-
IT之家5月7日消息 联想将于不久后发布多款平板新品—...[详细]
-
IT之家5月6日消息 联想将于不久后发布两款平板新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