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家坨“变轨”记
内容提要:?l口镇兴家坨村在天津闻名,是因为两个“特色”。作为“管道之乡”,村里有出外承包管道工程的历史,100余家施工队走南闯北几十年;作为“湿地水乡”,村域横跨“京津绿肺”七里海湿地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曾一边湿地养蟹,一边招揽游客。 点击进入《中央媒体上的天津》专栏
天津北方网讯:?l口镇兴家坨村在天津闻名,是因为两个“特色”。作为“管道之乡”,村里有出外承包管道工程的历史,100余家施工队走南闯北几十年;作为“湿地水乡”,村域横跨“京津绿肺”七里海湿地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曾一边湿地养蟹,一边招揽游客。 可如今,兴家坨村“变轨”了。 随着2017年七里海湿地全面修复保护,湿地边的兴家坨村第一个感受到了变化——核心区封闭管理,人为活动全部退出;缓冲区、实验区工业、建设、养殖项目受限。湿地养蟹搞不成了,旅游热也一下子降了温。 发展难题摆在了村民面前,兴家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全胜家的大门被村民敲出来个“窝窝”。 “我们是离七里海湿地核心区最近的一个村,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也是一个有着5000多村民的人口大村,人多地少。”马全胜说。 老路走不通了,未来的路开始在天津市与宁河区两级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渐渐明朗——走“生态路”,吃“生态饭”。 “就业是首要的。”马全胜说。村里大大小小的100余家管道工程施工队承接了1200多人的就业。此外,年轻人开始到离家不远的汽车工厂务工,年纪大的村民则不用出村,就可以在村合作社打工增收。 农田也加快流转的脚步,全村九成以上的村民同意土地和水面进行流转,大片土地上开始发展生态、附加值高的“稻蟹混养”。 65岁的村民杨树发将4亩地流转了出去,村里给他安排了保洁、门卫的工作。 “过去总觉得农民就是靠地吃饭,如果不种地了还能干什么?所以脑筋一直转不过弯。可现在收入比以前好多了,脑子里的‘扣子’也解开了,都不需要儿女‘支援’了!”杨树发说。 就业的问题解决了,村居环境的整治被提上日程。“村子美了,村民才能住得舒心,才能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增加收入。”马全胜说。 兴家坨村开始下功夫提升村容,硬化了主干道路,修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村民健身广场、塑胶篮球场,还进行了全村整体亮化,完成了污水管网铺设。 站在兴家坨村街道上,放眼望去是一排排整齐的民居,民居墙外是村民各自选择种植的花卉和树木,就连门前的“停车位”上都种上了小草。 “街道两旁私搭乱盖拆除了,路面积水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我每天都在村子里转悠好多圈。”马全胜说。 “以前都求经济好,现在还要追求环境美。”杨树发说。 如今,兴家坨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2.6万元,村内年满60岁的老人,每年还可以领取至少1000元生活补贴。 拥有了“颜值”的兴家坨村,开始规划康养休闲度假项目,吸引周边市民来村里体验特色民宿和田园风光。 在兴家坨村,村民出资自建了“天津兴家民俗博物馆”,粉墙黛瓦的免费展厅里,还原了兴家坨村几代人不同的住房,收藏着当地各个年代的农用工具。“留住兴家坨的民俗,挖掘好这些文化,将让我们未来的乡村旅游更有内涵。”马全胜说。(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
-
近日“绎乐趣玩 EV满电开跑”京津媒体...[详细]
-
自贸试验区建设正在开启新空间。《经济参考报》记者获...[详细]
-
内容提要:昨日,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开园暨天津市航空...[详细]
-
根据国家发改委《2020年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评价报告(...[详细]
-
推荐阅读 人民银行报告:52.3%居民预期下季房价“基...[详细]
-
内容提要:6月30日,京沪高铁迎来开通运营10周年。10...[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津轨道交...[详细]
-
内容提要:近日,“天河”超级计算机在数据密集型应用...[详细]
-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多地严查学区房炒作行为 ...[详细]
-
6月2日,上海城市更新基金成立仪式暨战略合作签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