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旧报纸记录时代征程
一份旧报纸记录时代征程 宁波余姚四明山腹地横坎头村,碧水青山间掩映着一处500多平方米的清代木结构民居。这里便是抗日期间浙东区党委工作地旧址。 日前,记者踏着鹅卵石铺砌的小道走进旧址,时光仿佛倒流回80年前。战斗在这里的先驱们,为了抗击日寇、保家卫国奋斗不已。 在旧址纪念馆的橱窗里,珍藏着一份出版于1944年12月4日的《新浙东报》。报纸已经发黄、布满褶皱,但它承载着时代的使命,静静地向世人述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 皖南事变后,中共华中局决定成立浙东区党委。1943年8月,中共浙东区委与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余姚横坎头村和梁弄镇,逐步形成了以四明山为根基,梁弄为军事指挥中心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 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江南七大游击区之一。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浙东的党政军各级领导和广大军民在这块土地上,与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军事斗争,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同时,浙东区党委也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党建、政权、法制、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其中,1945年4月,为加强对敌经济斗争,浙东行政公署依据浙东各界临时代表大会的决议,设立了浙东银行并发行抗币,作为浙东行政区的本位货币。 1943年,作为中共浙东区委的机关报,在浙东区党委进驻横坎头后,《新浙东报》(前身为《事实简讯》)社址也随即迁至横坎头。 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新浙东报》记录了浙东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最高发行量曾达7000份。1945年10月1日,随着部队“北撤”,《新浙东报》休刊。 “《新浙东报》是当时浙东人民的精神食粮,更是党与敌人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每一期报纸的出版对敌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的讲解人员介绍说,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为了确保报纸按时出版,印刷工们都是一手做工、一手拿枪,随时保卫自己的工厂。 一份报纸,是时代的记录,更是一面催人奋进的旗帜。眼下,横坎头村正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村民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发展红色旅游、推动绿色经济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旧址不远处,村内景观草坪、停车场等几个项目已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一方面,我们对村景观进行提升,着力发展红色旅游,让游客多起来,并让他们的脚步慢下来、留下来;另一方面,我们依托四明山腹地的绿水青山发展绿色产业。”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描绘着蓝图。 目前全村有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基地十余个,培育家庭农场20余家,每年观光农业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元。 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曾经那个“横看竖看看不到头”的落后村庄已利用自身资源提升了“造血”功能。2020年,横坎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年均增速13.5%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增强,可支配收入超1000万元。(记者 邵巧宏 贺元凯 共享联盟余姚站 谢敏军 姚维)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
近日“绎乐趣玩 EV满电开跑”京津媒体...[详细]
-
自贸试验区建设正在开启新空间。《经济参考报》记者获...[详细]
-
内容提要:昨日,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开园暨天津市航空...[详细]
-
根据国家发改委《2020年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评价报告(...[详细]
-
推荐阅读 人民银行报告:52.3%居民预期下季房价“基...[详细]
-
内容提要:6月30日,京沪高铁迎来开通运营10周年。10...[详细]
-
内容提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津轨道交...[详细]
-
内容提要:近日,“天河”超级计算机在数据密集型应用...[详细]
-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多地严查学区房炒作行为 ...[详细]
-
6月2日,上海城市更新基金成立仪式暨战略合作签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