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加拿大华人网(Jianada.net.cn),枫叶之国的华人华侨网上家园!
热搜: 中关村
当前位置: 加拿大华人网-华人华侨的网上家园 > 教育 > 【地评线】北方网评:“洋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遗忘自己

【地评线】北方网评:“洋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遗忘自己

2020-12-21 18:47
导读:内容提要:近日,微博有网友发帖称,东北某大学一宿管阿姨在感恩节送糖果反被学生举报公开搞“洋节”庆祝活动,此事一时间引发热议。在“圣诞节”、“元旦”双节叠加的时间节点,如何让青年人更加关注传统节日,让更多人感受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焕发“第二春”,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近日

内容提要:近日,微博有网友发帖称,东北某大学一宿管阿姨在感恩节送糖果反被学生举报公开搞“洋节”庆祝活动,此事一时间引发热议。在“圣诞节”、“元旦”双节叠加的时间节点,如何让青年人更加关注传统节日,让更多人感受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焕发“第二春”,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近日,微博有网友发帖称,东北某大学一宿管阿姨在感恩节送糖果反被学生举报公开搞“洋节”庆祝活动,此事一时间引发热议。“圣诞节”、“元旦”双节叠加的时间节点,如何让青年人更加关注传统节日,让更多人感受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焕发“第二春”,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首先,我们面对“过洋节”一事不必如临大敌,仿佛自己已成为池鱼幕燕,再不脱离“洋节”,就会被文化输入围个四面楚歌。早些年,国内确实有盲目过节,崇洋媚外的现象,认为有资本“大过洋节”便是高人一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国人选择平等对待东西方的传统节日,在各个不分东西的时间节点,将压抑许久的情感展现出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是含蓄的中华民族在新一代中做出的改变,我们应当理性看待,而非盲目排外,将“洋节”一刀切的关在门外,来保障国人的“安全”。

然而,面对“过洋节”,我们也必不可熟视无睹。相较于“黑天鹅”事件,我们更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带来的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并不会因为“过洋节”就滞缓,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但放纵民族淡忘自己的传统节日是万万不可的。冯骥才先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洋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遗忘自己。我们十分需要让民族、尤其是新一代的中华民族认识、理解、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自觉自愿过我们自己的节日。

“过中国节”,应以认识为基础。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载体,具有展现文化魅力、凝聚文化共识、传承文化精神的能力。引导新一代认识中华传统节日,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地基。当然,要想让新一代愿意认识与了解传统节日,我们必须与他们“搞好关系”。学会用新一代的语言和形式,并努力为传统节日保原味、增新味、不变味,才能激发起青少年对传统节日自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只有新一代认识了中华传统节日,才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奠定了基础。

“过中国节”,应以理解为重心。中华传统节日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一定拥有其值得每个人去理解的“文化基因”。纵观中华传统节日,结合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节之和谐幸福、元宵节之平安顺遂、清明节之感恩追思、端午节之爱国忧民、七夕节之美好真诚、中秋节之和美团圆、重阳节之孝老敬贤……这些联结着过去与未来的红线,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串联起来。理解这些“文化基因”,就是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法宝。

“过中国节”,应以传承为关键。在冗杂的信息浪潮中,传承中华传统节日,要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失落的文化”。面对文化的流失和传统的遗忘,我们能做的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去追赶时间,争取让传统节日得以长生。为传统节日营造氛围,在更多人心中扎下传统文化的根;厚植内容,给大众更多深度认识传统节日的机会;开拓思路,给传统节日带来更多表现形式。如此,传统节日能够获得更多传承机会。

“过中国节”,应以发扬为方向。传统与创新从来就不是冲突的,给传统节日注入新的“血液”,取其精华,摒弃不良习俗,正是一种有效方法。而且,发扬传统文化也并不意味着只向过去看、向自身看,拒绝一切外来文化。中华民族向来是兼容并蓄的,五十六个民族、多种宗教信仰,都是我们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吸收外来获得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拓展文化多元性,本身就是时代潮流的一部分,开阔的视野能更好地看待世界格局。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从内心是否对传统节日怀有一份敬意,根植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以发扬传统节日文化为己任。

中华文化并不会因为几个舶来的节日而消融,“中国节”与“洋节”也并非对立。以更加理性的姿态看待“洋节”,为“中国节”引路,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给养,传统文化定会熠熠生辉。(作者:津市东丽区委网信办 李思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