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别忘清积水防蚊虫
每年的8月至10月是登革热高发季节。目前,东南亚各国登革热疫情严重,其中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发病案例均超过5万例,柬埔寨和斯里兰卡超过3万例,新加坡8419例。今年截至7月30日,广州共报告本地确诊病例65例、输入病例143例,监测显示蚊媒密度高。 伊蚊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的传播媒介,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表示,当前广州已进入登革热流行季节,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务必做好个人防蚊防护工作。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日前公布的最新蚊媒监测结果显示,全省3165个伊蚊监测点中,有89个测出蚊媒密度属于高密度,其中广州占了28个。专家表示,登革热可防可治,关键是做好清积水、防蚊虫特别是在雨后,对登革热病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出现可疑症状时,应该及早就医。 症状: 突然发热、头痛 个别会出现重症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接触传播。每年的6月~11月是登革热在广州的主要流行季节,高峰期为8月~10月。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登革病毒而发病。 登革热发病较突然,有发热、头疼、眼眶痛、骨关节和肌肉痛、皮疹出血(皮下出血点或流鼻血)等症状,发热1~2天可达39℃~40℃,严重的患者会出现休克衰竭甚至死亡。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书记、传染病学专家张复春介绍,尽管登革热早期症状和流感有相似之处,但只需要扎手指验个血常规,基本就能对登革热和流感进行鉴别,因为登革热病例的血象多数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目前,广州的二甲以上医院都具备有诊断登革热病例的能力。 目前对于登革热,未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但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进行止疼、补液、中医药辨证施治等支持治疗,一般五天到七天就会好。“只有个别登革热会出现重症,目前广州的救治水平是国际领先的,市民可以放心,最重要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出现可疑症状时,都应该及早就医,尤其是伴有基础病的老人、孕妇、小孩等重症高危人群。”张复春说。 市卫健委还提醒,今年东南亚及南美洲登革热疫情呈高发态势,旅行前要了解和熟悉相关传染病的防治基本知识,增强防病意识,旅行中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配备驱蚊药具,避免蚊虫叮咬,发现有相关症状的,应当立即就医。此外,归国入境时如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当及时进行卫生检疫申报。入境后15天内出现可疑症状者,应当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 传播: 花斑蚊是“罪魁祸首” 白纹伊蚊在广州俗称花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成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并叮咬人;且白纹伊蚊必须将虫卵产在水中,虫卵也需要在水中才能发育为幼虫和蛹,室内外各种容器积水也就成了花斑蚊繁衍的绝佳“温床”。 因此,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是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最关键是在于环境卫生治理和清除积水,无积水就无蚊虫,无蚊虫就无登革热。市卫健委呼吁居民做到以下几点: (1)白天户外活动,如公园、绿化带、林带等处,多用驱蚊剂喷涂在暴露皮肤(颈、手臂、腿等部位)及衣服上以预防成蚊叮咬。 (2)家庭内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实物屏障,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适时使用杀虫喷雾剂向居室隐蔽处喷杀成蚊。 (3)对于家养水生植物,应每隔3至5天换一次水,并洗净根部和容器,以防有残余的幼蚊和蚊卵黏附在水生植物根部和容器壁上;或改用砂养(砂养时以水面不超过砂面为宜)。注意花盆托盘积水,每天予以清除。 (4)做好家居洁净和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特别是破盆烂罐、瓶子、瓶盖、蛋壳、一次性餐具等容器。清除家居闲置容器积水,翻盆倒罐,并将其倒置,清除无用的容器。 (5)清除废弃轮胎;有积水的轮胎,应倒去积水,并用干布吸干,然后妥善放置。 (6)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如车库积水井、水生植物等,可以投放废机油和杀灭幼虫的缓释包药物,可保持三至五月对伊蚊幼虫的杀灭作用。 (7)一旦出现发热、头痛、骨关节和肌肉痛、伴有皮疹症状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或者通过蚊子传染给他人。 |
-
加入番茄酱的菜肴口感酸甜,还开胃增进食欲。材料:鸡...[详细]
-
新华社伦敦5月16日电(记者许凤)随着中国同世界...[详细]
-
番薯、洋葱、胡萝卜……这些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详细]
-
2021年3月8日,我们迎来了第111个“三八&rdq...[详细]
-
欧莱雅男士官方旗舰店:男士氨基酸洁面180g 专柜售价1...[详细]
-
随着越来越多的护肤品、保健品有了“抗糖化”概念的加...[详细]
-
编者按:每天吃饭、工作、通勤,很多朋友总离不开手机...[详细]
-
“冬天不宜减肥”是错的楼林娜 2020年12月07日14:12...[详细]
-
原料:豆角300克,土豆250克,猪肉150克,葱、姜、五...[详细]
-
小张尽管40岁不到,却是个“老糖友”,患糖尿病10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