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汉子忙“扩产”(新春走基层)
春节临近,走进云南昭通镇雄县大山深处的杉树乡细沙河村,记者发现:村里的苗族汉子张江海的心开始“膨胀”。 2019年,靠着外出务工和采摘鲜竹笋,他家一年存了5万元。 “住好吃好穿好,孩子上学不用钱,家人也都健健康康,没什么负担,收入连年增加,这种日子之前想过,没想到这么快实现了。”围坐在火炉旁,跟记者“炫耀”过去一年的收入,张江海笑声不断,语速飞快。 2017年的春节前夕,人民日报记者曾采访过张江海。那时,当地政府引进村里的竹笋加工厂刚建成投产不久。依托杉树乡2002年退耕还林种下的数万亩竹林资源,竹笋加工厂年处理鲜笋可达1.2万吨。 有了稳定的收购商,鲜竹笋销路不用愁,收购价格也从一斤不足1元逐渐涨到了2元。村民们热情高涨,种植更加积极,管理更加精细,竹笋产量也开始攀升。同时,竹笋加工厂还为乡里提供了72人的长期就业岗位和2000余人的临时就业岗位。 张江海打小生活在山高路远的细沙河村,过惯了“玉米、土豆、大白菜”的穷日子,当年退耕还林,他家种了12亩竹林,每年能拿到3000多元的补贴,以他家当时的状况,已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没想到竹笋加工厂来了之后,张江海一家通过就近将鲜竹笋卖给竹笋加工厂,再加上他在竹笋加工厂务工每月1500元的收入,他家在2017年收入约3万元。这在当时把他高兴坏了。 几年后,见到张江海,又有了新的惊喜。 “怎么不在竹笋加工厂里继续务工?”得知张江海“舍近求远”,于2018年加入了政府组织的外出务工大军,远赴沿海打工,记者有些好奇。 “我还不到40岁,想趁年轻外出多挣点钱,存足3个女儿未来上大学的费用。顺便,也出去见见世面。”虽然竹笋加工厂的工资每年都在涨,但张江海已不满足于此。 的确,几年来,竹笋加工厂生意越做越大,鲜竹笋收购价格一斤已涨到了5元。2019年,单靠售卖鲜竹笋一项,张江海一家就收入3万多元。 工厂发展,群众致富,山村变样。杉树乡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与张江海一样,这几年,杉树乡有432户共186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竹笋加工厂的产业带动脱了贫。 这次走访,记者又获知了这样的消息: 一是在2019年,竹笋加工厂参与了中国红十字会等开展的众筹扶贫大赛,“云笋”系列产品获得3000多万个点赞,线上销售金额近80万元,荣获大赛二等奖。 二是正在修建的宜昭(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高速从村边穿过,通车后,从村里开车到昭通不到1小时。竹笋加工厂负责人孙文彬说,届时,预计每吨竹笋产品的物流成本将降低500元,这笔费用也将回馈到老百姓身上。 在这些利好消息带动下,和其他大多数村民一样,张江海将自家闲置的山地都种上了竹子,这几年共补种了7亩多。 “我现在干劲十足,过完年,我要开始养土鸡了。”脱贫后,他又开始了新的谋划。 “不担心销路吗?” “不怕!”张江海分享了他的观察所得:漫山遍野的竹林,保护了水土,美化了环境,村里客流人流剧增,天麻、土鸡等农副产品价格也涨了,大家开始瞄准了乡村旅游。 “我一定会成功!”他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21日 04 版) (责编:白宇、岳弘彬) |
-
编者按:近年来,健康养生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然...[详细]
-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持续性强降水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发布 ...[详细]
-
嫩江下游持续降水 吉林防洪防汛形势严峻 2021年07月...[详细]
-
内容提要:仲夏时节的太行山郁郁葱葱,见证着一位优秀...[详细]
-
内容提要:6月2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详细]
-
内容提要:十字路口,他们指引着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文...[详细]
-
内容提要:由中记协、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西安市委网...[详细]
-
内容提要:6月是全国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本市多部门...[详细]
-
内容提要: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详细]
-
内容提要:6月14日晚上8时许,在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