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潮: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内容提要:仲夏时节的太行山郁郁葱葱,见证着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毕生付出。1981年,李保国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便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这一扎就是30多年。最终用科技为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这位“太行山新愚公”用毕生奉献与执着,有力诠释了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点击进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
天津北方网讯:仲夏时节的太行山郁郁葱葱,见证着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毕生付出。1981年,李保国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便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这一扎就是30多年。最终用科技为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这位“太行山新愚公”用毕生奉献与执着,有力诠释了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坚守的是为国为民的信念。“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让科技创新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同向同行,这是李保国的格局和胸襟,也是广大共产党员的不懈追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向我们提出新问题:如何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如何加快培育产业集群,让制造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如何让乡村更美、人民生活更好?回答好这一个个时代之问、发展之问,需要无数汗水的汇聚、众智众力的凝结。融身时代大局,在为国为民中彰显知识力量、实现人生价值,广大党员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离不开创新探索。科学研究是创新拼搏、追求卓越的过程。如果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发了科研工作者躬身田野的情感力量,那么探索创新精神激发的则是创造性开拓未来的理性力量。创新永无止境,如何持续创新?袁隆平回答:“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为了找一棵雄性不育株,他曾在湘西稻田里一株一株翻阅,花两年时间找到6株,经过实验,开启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大门。只有像一粒种子一样投身实践、献身基层,保持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持续探索和创新,我们才能收获丰硕果实。 能不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检验的是科研态度,是实践精神。李保国一生最得意的是“把我变成了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同样,“把科研做到菇棚”里的天津农学院教授班立桐,20多年坚持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地头专家”。事实证明,沉甸甸的研究成果只有扎根在实践土壤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电视剧《山海情》中有这样让人泪奔的一幕:作为世界知名专家,凌一农帮助闽宁镇村民们完成了菌菇发展任务后,本计划悄悄地离开,但推开大门却看到拎着东西、依依不舍成群送行的村民。胸怀祖国和人民,勇于探索实践,在广袤大地上书写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传奇,我们就会在人民的真心拥护中,走向更广阔壮美的未来。(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
-
编者按:近年来,健康养生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然...[详细]
-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持续性强降水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发布 ...[详细]
-
嫩江下游持续降水 吉林防洪防汛形势严峻 2021年07月...[详细]
-
内容提要:仲夏时节的太行山郁郁葱葱,见证着一位优秀...[详细]
-
内容提要:6月2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详细]
-
内容提要:十字路口,他们指引着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文...[详细]
-
内容提要:由中记协、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西安市委网...[详细]
-
内容提要:6月是全国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本市多部门...[详细]
-
内容提要: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详细]
-
内容提要:6月14日晚上8时许,在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