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防控下如何做到早发现早预警?中疾控专家释疑
常态化防控下,如何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在17日下午召开的北京市第154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进行了回应。 施国庆表示,第一,要在医疗机构开展病例的监测,要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都要设立规范的发热门诊,对发热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及相关的检查。 他提示,部分病人不是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能会因为其他的临床表现或者慢性疾病发作等情况到其他科室就诊,容易被忽视,甚至引发院内感染。因此,除了发热门诊之外,医疗机构的呼吸内科、急诊等所有诊室都应当增强意识,警惕可疑病人,并严格落实首诊医生负责制和院内感染院感防控措施。 同时,有些病人的首诊医疗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或私人诊所,或者是去药店购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私人诊所、药店也应当与发热门诊建立起发热等可疑病人的报告联络机制,及时登记和转接可疑病人。 此外,有的新冠肺炎病例早期症状是非常轻微的,会有不就诊、延迟就诊、多处就诊等情况,社区要进行广泛宣传,人人都要做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及时就诊,严格做好防范他人接触感染的措施。 第二,针对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比如在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聚集场所,以及农贸市场、工地、学校、监狱等人员密集交往的重点场所,要开展健康监测,实施可疑病人早发现早报告机制。 第三,对已经或者可能暴露于新冠病毒的风险人群,进行为期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同时要进行核酸检测和相关检查。这些风险人群包括病例及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境外入境人员以及来自疫情风险地区的人员,可能接触过污染环境或污染物品的人员。 另外,在发生聚集性疫情或已经发生传播的情况下,划定适当的风险区域,对一定范围内的单位、机构和社区人员进行核酸筛查,这也是早发现病例的方法。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可针对性地对一些可疑的污水、污染物品、污染食品进行核酸检测,这样能够早发现一些危险的信号,早预警,采取一些干预措施。(记者 鲍聪颖) |
-
编者按:近年来,健康养生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然...[详细]
-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持续性强降水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发布 ...[详细]
-
嫩江下游持续降水 吉林防洪防汛形势严峻 2021年07月...[详细]
-
内容提要:仲夏时节的太行山郁郁葱葱,见证着一位优秀...[详细]
-
内容提要:6月2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详细]
-
内容提要:十字路口,他们指引着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文...[详细]
-
内容提要:由中记协、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西安市委网...[详细]
-
内容提要:6月是全国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本市多部门...[详细]
-
内容提要: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详细]
-
内容提要:6月14日晚上8时许,在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