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禹治水” “智”在必胜
内容提要:总书记为“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感到高兴。他勉励当地干部群众,“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并对未来“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热解读 大雨落江淮,浊浪滔天。 7月20日,国家防总启用蒙洼蓄洪区。4个乡镇、2000余居民连夜紧急撤离。8月1日,安徽省阜南县蒙洼曹台退水闸开闸退洪。在蒙洼蓄洪区蓄滞12天的洪水开始流进淮河,当地的生产自救工作随即启动。 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考察调研。 “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 顶着炎炎烈日,他在王家坝闸察看淮河水情;探访扶贫车间了解灾后恢复生产;来到蒙洼蓄洪区利民村西田坡庄台,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庄台农户,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总书记为“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感到高兴。他勉励当地干部群众,“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并对未来“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安是最大的责任。 新时代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墙”,既要继承大禹治水勇往直前的毅力,更要插上“科技之翼”开创新局面。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他多次深入灾区考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 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中,科学和科技始终是总书记提到的“高频词”。 7月6日傍晚,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雷家山地区,由于连日暴雨、山洪的侵袭,引发了70年来最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幸运的是,此次山体滑坡中无一人伤亡。村民安全转移,正得益于“北斗卫星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出的预警。 北斗卫星“通风报信”、两栖式环保疏浚船高效清淤港渠、无人机深入台风现场精准确定灾情、水上救援机器人快速施救……从天上到地下,从空中到水中,科技力量几乎遍布防汛救灾每个角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技助力,“智”在必胜。 一个多月前,河北省唐山市发生近5年来周边最大地震,大陆地震预警网为唐山市提前3秒预警。在距离唐山市130多公里的天津市,一些早起的市民则在自家电视机里看到了提前33秒的地震预警信息:“地震横波将在33秒(倒计时)后到达……” 作为高空中的“千里眼”,遥感卫星技术正逐渐成为森林火灾监控的主流手段,变身第一道“防火墙”。 “海天一体”的观测手段,不断提高的海洋灾害精细化预报水平,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 “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20年7月全国自然灾害情况显示,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7月份洪涝灾害受灾人次、紧急转移安置人次分别上升62.5%、88.6%,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分别下降74.2%和67.3%。 正如总书记所言,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个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视察安徽,专程考察淮河,思虑长远,期待殷殷。 大禹治水,平息了“名川三百,支流三千,小者无数”的水患,成就了千古治水伟业。 跨越数千年,九州大地风和日丽、海晏河清、民生幸福,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为之奋斗的梦想。 原标题:热解读 | 新时代“大禹治水” “智”在必胜 |
-
编者按:近年来,健康养生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然...[详细]
-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持续性强降水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发布 ...[详细]
-
嫩江下游持续降水 吉林防洪防汛形势严峻 2021年07月...[详细]
-
内容提要:仲夏时节的太行山郁郁葱葱,见证着一位优秀...[详细]
-
内容提要:6月2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详细]
-
内容提要:十字路口,他们指引着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文...[详细]
-
内容提要:由中记协、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西安市委网...[详细]
-
内容提要:6月是全国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本市多部门...[详细]
-
内容提要: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详细]
-
内容提要:6月14日晚上8时许,在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