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化屋村扶贫车间:刺绣香包卖到了香港
内容提要:“我们扶贫车间的香包卖到了香港。未来,我想带动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3月30日,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接受采访时说。
“我们扶贫车间的香包卖到了香港。未来,我想带动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3月30日,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接受采访时说。 化屋村,过去叫“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山势雄奇、水域宽广、风景如画,被誉为“乌江源百里画廊”。 近年来,化屋村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旅游等产业,村里迎来跨越式发展。 扶贫车间一角 现如今,化屋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00元左右提升至2020年的1.15万元。 2019年11月,杨文丽创办化屋村扶贫车间。从最初的10人团队、5台刺绣机,发展到如今的36个员工、20台机器,去年产值100多万元。 杨文丽介绍,苗绣分手工绣和机绣。一件手工绣的“歪梳苗服饰”要卖到上万元。 为了紧跟年轻消费者的市场,杨文丽尝试直播带货。开始的时候人不多,后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如今,车间的苗绣成品有近70%是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出去的。 杨文丽接受记者采访 一场直播,杨文丽销量最好的时候能卖十几套民族服饰,交易额达到5万元。 春节期间,杨文丽最大的一笔订单来自黔西县一家歌舞表演公司,1500多套服装。 最近,杨文丽明显感受到,来化屋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时常会出现拥堵的状态,甚至从观景台堵到了广场。 村民们不再外出打工,在家开起了农家乐。“村民们现在吃上了‘旅游’饭。”杨文丽笑着说。 前不久,车间还来了北京、四川、香港的外省游客。香港游客告诉杨文丽:“化屋村的风景美、天气好、村民热情好客。” 扶贫车间的苗族服饰 临走时,香港游客还买了蜡染的香包。“得到外省游客的认可,心里很高兴。”杨文丽笑着说。 27岁的张应是扶贫车间里的缝纫工,在车间工作两年。没来车间上班之前,她在家带孩子,没有经济收入。后来,夫妻俩把小孩送到附近的镇上读书后,她便有了在家附近找工作的念头。 “孩子周一送学校,周五接回家。我的空闲时间一下子多了,想找个班上。”张应说。 村民张应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后来,她便在车间上班,现如今,一个月有3500元的工资。张应说:“补贴家用,够了。重点是离家近,照顾小孩老人也方便。” 扶贫车间的发展如今已经步上正轨,杨文丽今后将大力发展苗绣,从而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
-
编者按:近年来,健康养生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然...[详细]
-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持续性强降水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发布 ...[详细]
-
嫩江下游持续降水 吉林防洪防汛形势严峻 2021年07月...[详细]
-
内容提要:仲夏时节的太行山郁郁葱葱,见证着一位优秀...[详细]
-
内容提要:6月2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详细]
-
内容提要:十字路口,他们指引着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文...[详细]
-
内容提要:由中记协、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西安市委网...[详细]
-
内容提要:6月是全国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本市多部门...[详细]
-
内容提要: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详细]
-
内容提要:6月14日晚上8时许,在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