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复查和新发现近600尊摩崖造像,刊刻年代多为辽代
内容提要:近日,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建的调查队,完成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专项田野调查工作,复查和新发现近600尊摩崖造像,刊刻年代多为辽代。 点击进入《中央媒体上的天津》专栏
天津北方网讯:近日,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建的调查队,完成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专项田野调查工作,复查和新发现近600尊摩崖造像,刊刻年代多为辽代。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本次田野调查工作的负责人刘健介绍,本次调查是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对全国石窟寺组织开展专项调查工作统一部署的一部分。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调查队共复查了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3处,包括128个地点556尊摩崖造像;新发现3处,包括21个地点37尊摩崖造像,基本摸清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文物资源的“家底”,为后续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了基础依据。 此次复查和新发现的这近600尊摩崖造像,刊刻年代多为辽代,主要分布于蓟州区盘山东麓千像寺遗址和正法禅院遗址周边的孤石或崖壁上,造像均为线刻,个体大者2米多,小者仅60厘米左右,如此规模、数量的辽代线刻佛造像群在国内同时期同类型遗存中极其少见。 刘健进一步介绍,在少量留存有榜题的线刻造像中,见有功德主与为何人敬造的记述。镌刻者多为弟子、信士或邑众。其表现形式、刊刻技法,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民间造像特点。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盛立双表示,总体上看,天津北部地区的石窟寺类型以摩崖造像为主体,兼见有零星石刻、石窟和石龛;时间上集中于辽代,金代和明代亦有少量分布;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复查和新发现的摩崖造像类型全、内容题材丰富、空间分布和年代相对集中,展现了辽代以来天津北部地区佛教石刻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和传承,丰富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的题材类型和文化内涵,无论对于辽代佛教考古,还是中国佛教考古学研究,都具重要意义。(津云新闻编辑靳永锋) 原标题:天津复查和新发现近600尊摩崖造像,刊刻年代多为辽代 |
-
编者按:近年来,健康养生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然...[详细]
-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持续性强降水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发布 ...[详细]
-
嫩江下游持续降水 吉林防洪防汛形势严峻 2021年07月...[详细]
-
内容提要:仲夏时节的太行山郁郁葱葱,见证着一位优秀...[详细]
-
内容提要:6月2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详细]
-
内容提要:十字路口,他们指引着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文...[详细]
-
内容提要:由中记协、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西安市委网...[详细]
-
内容提要:6月是全国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本市多部门...[详细]
-
内容提要: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详细]
-
内容提要:6月14日晚上8时许,在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