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观澜丨一滴水的千里穿越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我是一滴水,因旅程不凡而颇不平凡。 我流淌在南水北调中线。从2014年12月12日通水以来,到2020年底,中线的南来之水已润泽北京、天津、河北、河南超过7468万人。在北京,人们打开水龙头,其中70%以上的水,就是一路北上的我和小伙伴。 有人问我,你的旅程有多远?1432公里、15天,这是我从湖北、河南交界的丹江口水库一路奔波到北京、天津,要经过的距离和时间。 有人对我的旅程好奇,从水源地一路寻访我的行踪。从丹江口水库出发,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北上,全程自流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这是2020年8月25日傍晚在河南南阳市淅川县境内拍摄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我见过的挑战和“科技范儿”工程可不少: ——膨胀土,号称工程癌症,具有多裂隙、超固结、强涨缩、浸水弱等特点。而整个中线工程,约有渠道总长三分之一渠段为膨胀土路段。通过大量试验研究,确定了水泥改性土保护的主要方法,902公里明渠成就神州大地壮美“天河”。 ——渡槽,输水的高速公路,中线工程27个渡槽各显神通。沙河渡槽、湍河渡槽有关技术指标及施工难度均居世界前列。 ——隧洞。中线工程最难之处,莫过于地下穿越黄河。6年时间在黄河底部施工,掘进刀具损伤无数,最终打通要道。开创了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底隧洞长距离软土施工新纪录。 ——管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北京,从惠南庄到大宁调压池选用直径4米、长50余公里的PCCP管道,这种超大口径PCCP管道,生产、安装等多项技术都为国内首创。 科学精神、百折不挠,就是让我畅行的密码。 这是2020年9月15日在河南郑州荥阳市境内拍摄的南水北调穿黄隧洞进口南岸明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水碱少了,茶香了。”很多人都这么说。6年多来,我和伙伴们携手产生的能量可不小: 北京,通过南水北调生态补水,增加水面面积550公顷,城市河流恢复了勃勃生机;2016-2020年,全市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回升3.72米。 天津,南水北调成为生命线,14个区居民饮水全部来自南水。曾经“自来水腌咸菜”,如今饮用水口感、观感显著提升。 河北, 500多万人告别高氟水、苦咸水。为助力雄安新区发展,累计向白洋淀及其上游河道生态补水14.17亿立方米。 河南,受水区13个大中城市、81个县(区)全部通水,滋润了广袤农田、助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我的顺利出行,有太多的人默默付出。不管白天黑夜,无论汛期寒潮,巡渠路上,巡堤查险的身影风雨无阻;实验室里,每一次水质检验精细严谨;中控室内,值守人员紧盯屏幕,关注每一个数字的跳跃。 江水北上,水质是关键。Ⅱ类水质,是对我的底线要求。人们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水源区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态林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为了清水永续北送,20余万建设大军艰苦奋战,40万移民告别故土;留守的居民放弃世代相传的致富门路,另谋生计。 “南水北调,服从国家大局嘛。”一名库区网箱“养鱼大王”上岸后,没有一句怨言,但仍习惯每天到水库边转转。面对丹江口水库粼粼波光,他说:“希望北方人民珍惜用水吧!” 南水北调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地区用水困难问题,但总的来讲,我国在水资源分布上仍然是北缺南丰。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叮嘱,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水紧密结合起来,以水定城、以水定业,注意节约用水,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让我和小伙伴们开心的是,今年是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活动开展30周年,本次宣传周活动时间为5月9日至15日,主题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节水型城市”。
|
-
编者按:近年来,健康养生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然...[详细]
-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持续性强降水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发布 ...[详细]
-
嫩江下游持续降水 吉林防洪防汛形势严峻 2021年07月...[详细]
-
内容提要:仲夏时节的太行山郁郁葱葱,见证着一位优秀...[详细]
-
内容提要:6月2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详细]
-
内容提要:十字路口,他们指引着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文...[详细]
-
内容提要:由中记协、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西安市委网...[详细]
-
内容提要:6月是全国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本市多部门...[详细]
-
内容提要: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详细]
-
内容提要:6月14日晚上8时许,在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