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产业 致富有门路
“村村有产业、户户能持续增收、人人有致富门路。”这是海南省儋州市决战脱贫攻坚的响亮口号和坚定行动。近年来,儋州市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创新模式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有效途径,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二连三”为产业赋能 近百台工业缝纫机同时运转,“嗒嗒嗒”声音连成一片……昔日的农家妇女一个个转身成为现代产业工人。这是海南省儋州市大成镇新风村的扶贫加工车间,今年2月建成投产。 新风村是儋州市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2018年整村脱贫出列。摘了穷帽子,兴业致富的脚步并没有停歇。 林地多、耕地少,新风村走特色高效农业之路,创建竹狸养殖合作社、野猪养殖合作社等,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种养脱贫致富。 村里有一块200多亩的连片田洋,地势低洼,种水稻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无法让村民增收致富。今年初村里对田洋改造后,租给有技术有销路的企业,规模种植毛豆,发展“稻虾共养”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村民不仅有租金收入,还有务工收入。 白地村是新风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子北侧有7栋造型别致的装配式小屋,与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这些小屋是民宿旅馆,用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村容村貌、产业结构的变化,新风村正在全力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采摘、农家文化等休闲农业项目。”儋州市委办公室主任、新风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符博豪说。 “六大模式”促产业落地 在推进脱贫攻坚中,儋州市大力实施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农用地流转收益、空闲农房及宅基地联营、扶贫资金股权投资、扶贫资金债权投资、资产收益扶贫等6种产业扶贫模式。 光村镇白沙塘村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建设基地1000多亩,带动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72户1180人、两项制度衔接低保户100户251人发展雪茄烟叶种植产业。2018年,根据入股比例,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分红73.99万元,低保户共分红19.29万元。 雅星镇集中1063户贫困户扶贫资金,投资1315万元建设鸡舍、仓房及禽畜粪便处理等项目,出租给儋州健德原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贫困户拥有所有权,健德公司拥有使用权,年收益为投入资金的13%。2018年底,1063户贫困户固定资产收益共分红101.73万元。 白马井镇学兰村借助“吴氏糖寮”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法制糖技艺),与传承人公司签订协议,以传统土糖产业短期投资“保底收益+年度分红”的模式,带动22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未来5年,学兰村还将围绕“一村一品”发展定位,以“吴氏糖寮”为产业支撑,着力打造集传统制糖技艺体验、乡村骑行、特色田果园、休闲农庄、主题民宿、亲子乐园和有机甘蔗基地为一体的土糖产业村…… 目前,六大产业扶贫模式在儋州遍地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乡投公司”助产业振兴 产业扶贫离不开政府引导,也离不开市场化运作,如何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儋州市创新机制,成立国有独资儋州乡投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集中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授权村委会委托乡投公司,对扶贫产业项目进行考察、投资和全程跟踪,约定投资期限5年,年收益10%,按每季度2.5%支付给贫困户,把贫困户真正纳入到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中,与企业发展建立起紧密联结的利益机制,让他们享受产业发展的成果,让产业扶贫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目前,乡投公司已投入扶贫资金6084万元,先后与儋州嘉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儋州田夫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龙头企业签订项目合作投资协议,带动雅星镇、东成镇、南丰镇等13个镇5134户22371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2018年6家公司分红305万元,带动3627户1631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19年是海南省脱贫攻坚决战年。儋州市委书记袁光平表示:“儋州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把农民组织起来,流转出成片的土地,改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带来资金和技术,助推产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1日 16 版) (责编:李枫、曹昆) |
-
编者按:近年来,健康养生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然...[详细]
-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持续性强降水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发布 ...[详细]
-
嫩江下游持续降水 吉林防洪防汛形势严峻 2021年07月...[详细]
-
内容提要:仲夏时节的太行山郁郁葱葱,见证着一位优秀...[详细]
-
内容提要:6月2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详细]
-
内容提要:十字路口,他们指引着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文...[详细]
-
内容提要:由中记协、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西安市委网...[详细]
-
内容提要:6月是全国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本市多部门...[详细]
-
内容提要: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详细]
-
内容提要:6月14日晚上8时许,在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