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助力贵州山区摆脱贫困
内容提要:彭德建家住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马场坪村,2014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近两年在政府的鼓励下流转25亩土地种起了太子参,顺利脱贫。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过去种玉米,现在改种中药材,收入翻了好几倍。”说起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最近忙着在地里采挖太子参的彭德建深有感触。 彭德建家住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马场坪村,2014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近两年在政府的鼓励下流转25亩土地种起了太子参,顺利脱贫。 如今,走进马场坪村,家家户户院坝中搭建起的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彭德建告诉记者,搭建大棚是为了晾晒太子参,近两年这些大棚成了村里一道新的风景线。 “一亩太子参纯收入大概在5000元到8000元。”彭德建说,因本村土地不够用,他选择到相邻的余庆县租地种植太子参,去年纯收入10多万元。 近两年,为让贫瘠的山林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贵州启动农村“产业革命”,大力调减低效传统作物,重点发展蔬菜、茶、食用菌、中药材、辣椒、石斛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 “各地闻令而动,马场坪也不甘落后。”马场坪村村支书赵国清介绍,经过两年多的产业结构调整,太子参已成为马场坪村的支柱产业,全村一共10885亩土地,太子参种植面积就有6300亩,“2019年,单是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发给采挖工的工钱就达1000万元”。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园林水果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8.2%,中药材产值增长26.9%,茶叶产值增长25.9%,蔬菜产值增长9.7%。 特色产业唤醒了沉寂的土地,贵州农业产业发展正由“粗放量小”转向“集约规模”,一条产业发展新路越发清晰。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目前尚未脱贫的9个贫困县之一。农民曾经习惯于种玉米、土豆等低效作物。近年来,威宁结合自身高寒特点,选育10余个优良蔬菜品种,推广一年三季高效种植模式。 40万亩,这是威宁县目前蔬菜基地的总面积。2019年,在威宁县五里岗街道,一个占地1465亩的现代农业物流园开始建设。项目分三期建成,建成后将是一个集分拣、包装、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物流园,可带动威宁40万亩订单农业发展。 截至今年6月,贵州已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和对口帮扶城市累计建成138个贵州绿色农产品省外分销中心。六盘水、毕节等六个市州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二级供应中心,省内57个农产品生产主体获得粤港澳大湾区直供基地认证。 记者从贵州省统计局了解到,今年1至5月,贵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销率达94.4%。一个个百香果变成了甜果脯,一颗颗金刺梨酿成了刺梨汁,一把把红辣椒制成了辣红素。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何光前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贵州12个特色优势产业经营主体已有25845家,农民合作社70313个,他们正在与贫困山区群众一道搞活农业产业链,一同摆脱贫困、迈入小康。 原标题:特色产业助力贵州山区摆脱贫困 |
-
内容提要:目前我市170万亩夏粮收获已经全面完成,为...[详细]
-
一月交一艘 全球最大双燃料集装箱船建造项目收官 殷...[详细]
-
江西:评选优秀检察建议展现社会治理成效 2021年06月...[详细]
-
人民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杜燕飞)国家外汇管理局25...[详细]
-
内容提要:2016年6月20日,统一品牌后的中欧班列首次...[详细]
-
共同努力,深化务实合作,印尼和中国双边关系将迈...[详细]
-
当地时间6月16日,美联储发布经济预测和政策声明...[详细]
-
内容提要:国家统计局将于近日公布5月主要宏观经济数...[详细]
-
核心阅读 近期,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上调了世界...[详细]
-
阿司匹林这个常用药,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针对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