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非洲实现粮食安全 中国援非农业专家在行动
新华社阿布贾5月5日电 通讯:支持非洲实现粮食安全 中国援非农业专家在行动 新华社记者吴夏 郭骏 雨季即将来临,位于尼日利亚西北部凯比州的瓦拉农场近期也繁忙了起来。在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的远程指导下,当地农户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开始准备新一年的水稻播种。 “尼日利亚拥有丰富的降雨与温光资源,地势较平坦,土地肥沃。”扎根于此已有十余年的湖北汉子王学民告诉新华社记者。 王学民是绿色农业西非有限公司下属的瓦拉农业机械化示范农场负责人。今年53岁的他18年前刚到尼日利亚时,对当地较为原始落后的水稻种植方式留下深刻印象。 王学民说,在中国种植水稻,有农田蓄水和灌溉系统,可在尼日利亚,种植水稻主要依靠降雨,“雨住田干”。 由于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无法保证土地平整和水田稳定,中国传统的移栽水稻技术在尼日利亚无法实行,只能依靠直播,即不经育苗,直接把种子播种到田地里。但直播的出苗质量往往不稳定,实现水稻高产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障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学民等技术专家不再照搬中国种植模式,努力跨越语言、文化、自然条件的障碍,创造性地解决了当地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经过数年的探索,他们不但解决了“地不平、苗不齐、草难除、肥不足”四大难题,更对当地主流直播方式进行了技术创新,使直播水稻产量成倍提高。 总结中国农业技术走出去的经验,王学民认为,要了解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和主要种植模式,“知道其优缺点,然后发挥中国技术优势,进行创新和发展”。 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是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一环。 王学民所在的瓦拉农场,通过社区服务、培训讲座等多种方式,培养更多的本地农业人才。“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争相到我们农场参观,买我们的种子,学我们的技术。”王学民说。 与瓦拉农场合作的当地员工和农户数以千计,不少人离开农场后自己种植水稻,继续在全国传播水稻种植新技术。“我们的技术经过他们消化,能够更好地被推广。”王学民说。 易卜拉欣·阿尔贡古也参与了瓦拉农场的水稻育种合作项目,他告诉记者:“在这里,我们知道了以前产量提高不上去的原因,需要转变观念,用好农业机械。” 2015年,阿尔贡古赴中国长沙参加杂交育种培训班。“在中国的三个月给我很大震撼。我目睹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先进的农业技术。尼日利亚有大量可耕地,气候适宜,但每年仍需大量进口粮食。只要找到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技术,尼日利亚完全有希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甚至出口。” 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始终是中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八大行动”中就包括支持非洲在2030年基本实现粮食安全。 (责编:刘洁妍、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
内容提要:目前我市170万亩夏粮收获已经全面完成,为...[详细]
-
一月交一艘 全球最大双燃料集装箱船建造项目收官 殷...[详细]
-
江西:评选优秀检察建议展现社会治理成效 2021年06月...[详细]
-
人民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杜燕飞)国家外汇管理局25...[详细]
-
内容提要:2016年6月20日,统一品牌后的中欧班列首次...[详细]
-
共同努力,深化务实合作,印尼和中国双边关系将迈...[详细]
-
当地时间6月16日,美联储发布经济预测和政策声明...[详细]
-
内容提要:国家统计局将于近日公布5月主要宏观经济数...[详细]
-
核心阅读 近期,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上调了世界...[详细]
-
阿司匹林这个常用药,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针对阿...[详细]